海安法院墩头法庭:巧调纠纷促共赢 司法守护田垄兴
2025-11-10 15:40: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李芙蓉 唐天翔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近日,海安法院墩头法庭成功调处一起涉及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草莓种植大户的土地租赁合同纠纷。法庭依托“融和调解”机制,以司法智慧破解“两难”困局,既坚守村集体合法权益底线,又为经营困难的种植大户留足发展空间,更稳稳保住了村民的就业“饭碗”,用有温度的司法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返乡创业遇困局 债务纠纷起波澜

  陈某怀揣创业热忱,于2005年学成海外先进草莓种植技术后毅然返乡。自2012年起,他陆续承包本地多村400余亩集体土地发展草莓种植产业,不仅盘活了乡村土地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更直接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成为振兴乡村产业中坚力量的一员。然而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草莓种植遭遇经营困境,陈某无力按期支付土地租金,累计拖欠款项及违约金已达五十余万元。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多次催要无果后,遂将陈某诉至墩头法庭,要求结清全部欠款并支付违约金。

  两难抉择陷僵局 多元调解显担当

  一纸判决或许能快速了结案件,但却可能埋下更大的矛盾隐患,难的是如何找到兼顾各方利益的共赢之道:一方面,若简单判令陈某一次性清偿全部欠款,其经营的草莓基地或将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倒闭危机,前期巨额投入付诸东流不说,还可能引发连锁债务纠纷,更会导致大批依赖基地就业的村民“饭碗不保”,影响乡村稳定;另一方面,租金长期拖欠,直接损害村集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若处置不当极易激化矛盾。

  为破解这一僵局,墩头法庭庭长刘兴海在仔细审阅卷宗、全面掌握案情后,决定采用“庭审+调解”的多元解纷模式,以更具温度的司法实践破解僵局。

  为凝聚多方合力共同化解纠纷,本案不仅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庭参与诉讼,还依托法庭人大代表联络点,特别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全程见证。庭审结束后,刘兴海向双方当事人客观剖析不同处置方式的利弊与潜在影响,既明晰陈某的履约责任,也体谅其经营困境;陈某也当场作出“渡过难关必付清欠款、愿与村集体持续合作共赢”的郑重承诺。人大代表则充分发挥“本土熟、威望足、情况明”的优势,从乡村产业发展大局、村民长远利益出发,耐心引导双方坦诚沟通。

  经过多方合力疏导,双方最终达成共识、握手言和:陈某可继续正常使用租赁土地维持生产经营,拖欠的租金及违约金将按约定分期履行。这一调解结果,既保障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又为种植大户赢得了恢复经营的宝贵时间,更守住了村民的就业岗位,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作为扎根乡村的司法力量,海安法院墩头法庭立足辖区农田集中、土地流转频繁的地域特点,始终深耕基层司法实践,精心打造“谷仓法庭”特色司法品牌。依托“融和法庭”工作机制,法庭积极联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干部、网格员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纠纷化解体系,精准高效化解各类土地流转纠纷,全力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下一步,海安法院墩头法庭将持续深化特色司法服务,因地制宜优化调解模式,不断提升基层司法服务的精准度与温度,以高效、暖心的司法保障破解乡村发展中的矛盾难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李芙蓉 唐天翔)

标签:法庭;乡村;草莓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