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华
方山大鼓,始于明末民间鼓舞艺术,它是江宁大地的文化印记,如一座青铜编钟,每一道鼓纹都镌刻着农耕文明的密码,每一声鼓点都激荡着城市记忆的回响。它是中华文明在乡土间生长出的精神根系。
2007年,方山大鼓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山大鼓又名“麻雀蹦”,其历史烟尘中的鼓韵源流可追溯至明崇祯年间的移民潮。当豫南先民背井离乡落户方山时,腰间的牛皮鼓便成了文化迁徙的信物。李自成起义时,农民以鼓代号、雀跃相庆的民间叙事,赋予这门艺术最初的抗争精神与集体记忆。至太平天国时期,鼓点从战阵信号演变为田家乐的丰收交响。
十面战鼓列阵如雁,十面铜锣应和似雷,伞旗幡幢织就流动的图腾。每逢稻浪翻金,十里八乡的农人便化身雀群,在晒谷场上演绎“七五三”的韵律,以表达对土地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表演者半蹲成稻穗低垂之态,膝部弹动间仿如雀喙叩击谷粒,这以形写意的肢体语言,则是农耕时代劳动美学的极致凝练。从“亮翅”的刚健到“抱窝”的温柔,鼓点的疾徐间藏着二十四节气的节奏智慧,动作形象生动,展翅风调雨顺的祈愿,啄稻土地馈赠的礼赞,亮翅间抖落的不仅是汗珠,更是被劳作焐热的身体记忆里的文化基因。
当城市化浪潮漫过陶家庄的青石板,方山大鼓从晒谷场到社区文化中心、校园礼堂、企业展厅、秦淮灯会,“非遗三进”工程,让鼓点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重建文化坐标。方山大鼓与京剧的程式化碰撞、和黄梅戏的抒情性对话,跨剧种联演催生新的审美观,从田间地头走向了现代舞台。方山大鼓传承人谱系中,既有鬓染霜雪的老匠人,亦有扎着花辫的新生代,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
方山大鼓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江宁非遗馆的全息展厅里,当AI复原的明末鼓阵与实时采集的现代心跳共振,在铿锵鼓声中,我们可以听到岁月的回响,感受到历史的沉淀;让我们读懂方山大鼓在鼓槌起落间的闪烁,根植于民间的文化传统,始终是流动的精神长河。
如今,方山大鼓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着新的光彩。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健康,更传递着平安与幸福的美好祝愿。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方山大鼓的鼓声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成为城市永恒的记忆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