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剪纸艺术研讨会在南京举办
2025-11-09 20:53: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11月2日下午,“铭记抗战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刘静剪纸艺术作品展”在江苏省文化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江苏省文化馆主办,南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江苏省侨联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南通市文联、淮安市文联鼎力支持。社会各界人士齐聚现场,共赴这场“纸载红色记忆”的艺术之约。

  开幕式上,江苏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发来贺信,他说:“剪纸艺术作为我国普及率极高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镂空之美’承载着浓厚的生活情怀与文化底蕴。刘静女士的作品兼具传统技艺坚守与时代精神表达,以‘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用剪纸这一独特形式讲述宏大历史,让观众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重温红色记忆,意义深远。”

  11月9日上午,刘静再次携作品来到南京市中山南路省文化馆四楼展厅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邀请在宁多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指导并进行了“剪纸艺术与刘静红色记忆剪纸作品”学术研讨。

  研讨会学术主持、二级美术师张冰首先发言说:“刘静女士此次剪纸艺术展的核心价值,在于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转译’:将宏大的国家历史叙事,通过剪纸这一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视觉语言。”

  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中艺协美育强国教育基地展览馆长戴中礼说:“刘静的剪纸创作有三大突破:一是题材突破;二是空间突破;三是传播突破,剪纸从国内走向国际。去年刘静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非洲国家元首,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中艺协美育强国教育基地展览馆长戴中礼发言)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美术研究部主任、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汤永炎说:“剪纸艺术追求的是剪纸趣味。‘笨拙’与‘灵巧’二者统一起来,达到具有优美趣味的艺术效果,这是刘静剪纸艺术的追求,如《游击队之歌》的幅作品,作曲者贺绿订老师看着游击队员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战士们向老师致敬的同时大踏步地奔向抗日的前方,这画面既有生动性又有趣味,把剪纸艺术要抓住的特点充分展现出发了,是一幅好作品。”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市博物总馆副研究馆员吴国瑛说:“剪纸非遗传承人刘静通过剪纸所再现的,不仅是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更是一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这样的展览提醒我们,艺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记忆的守护、精神的传承和前行的号角。”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南京传媒学院教授戴璐说:“静观刘静剪纸的实践,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主题艺术展,它触及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展览清晰地展示了剪纸艺术功能的三重升华:从装饰走向叙事,从民间走向殿堂,从技艺走向文化。她通过叙事转化、符号创新,让剪纸跃出了窗花、喜字的传统价值范畴,具备了承载严肃历史题材的表现力。这不仅是题材的拓展,更是艺术本体语言的深化。”

  (南京传媒学院教授戴璐发言)

  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夫子庙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尹磊说:“此次展览中《人民队伍》的磅礴气概,《江竹筠》的深情铭记,通过剪纸这种极具中国气派和民间情感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比任何文字都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感谢主办方和艺术家带来如此深刻而有力量的艺术呈现,也希望有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能走进展厅,感受这份来自纸间的震撼与温暖。”

  金陵美术馆艺术空间主管、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行业导师隋东说:“从非遗传承与当代艺术表达的角度看,这次展览是一次极具‘示范性的活化”实践’。剪纸作为南通地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刘静手中,不再是传统的窗花或吉祥图案,而是承载厚重历史的叙事载体。这种将传统技艺与重大历史主题相结合的创新,不仅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边界,更让非遗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对于我们美术馆艺术空间如何策划展览、如何连接传统与当代,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付强说:“刘静剪纸展以大众民俗艺术为载体,将十四年抗战的壮阔历史凝练于方寸之间。剪纸以其独特的叙事语言,刻录民族记忆,缔造文明华章。作品不仅浓缩了手的技艺、心的灵巧,更承载着对家国的深沉之爱。刻纸为史,以剪传情,这场展览让民间艺术绽放时代光芒,用最质朴的方式完成了对抗战精神最动人的书写,是一部无声却恢弘的史诗。”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付强发言)

  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颖说:“‘铭记抗战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刘静剪纸艺术作品展’通过‘公共记忆场’的营造,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红色文化的价值传递有机融合。这为探讨非遗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关键案例,表明其生命力不仅在于技艺保存,更在于能否有效地介入并回应重大时代议题。”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高宙宙手工坊负责人高文娟说:“剪纸最早可追溯至汉、唐时代,以金银箔彩帛等剪成图案贴鬓角为饰。工艺美术原是材料美学,刘静老师在红纸上刀锋回转,是艺术家对抗战历史的情感张力,更是延绵千年的文化脉络。”

  江苏省中外社会文化交流协会艺术收藏专委会副主任刘祖亮说:“剪纸艺术家刘静以刀代笔,以纸为卷,将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战的恢弘史诗,化作一幅幅细腻而充满力量的视觉篇章。用古老而灵动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以最简单工艺,最朴素的材质呈现出宏大题材,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收藏意义。”

  (江苏省中外社会文化交流协会艺术收藏专委会副主任刘祖亮发言)

  主持人张冰最后说:“感谢各位专家对刘静剪纸作品及展览的批评与指教。这次展览是一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展览,让我们看到——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同样肩负得起铭记历史、赓续文脉的重任。”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分会、江苏省中外社会文化交流协会艺术收藏专委会主办,程家仓、刘鉴任总策划,张冰为学术主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政协海外委员王海澄,南京市市民卡有限公司业恬曼,南京社保中心范莹等莅临指导交流。

  艺术家简介

  刘静,女,出生于剪纸世家,8岁跟着奶奶和父亲学习剪纸,17岁拜师剪纸传承人李云侠老师,2002年在南通创办剪纸工作室至今。现为剪纸(南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侨联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

  刘静剪纸作品1:《昆仑山战役》

  刘静剪纸作品2:《江竹筠》

  刘静剪纸作品3:《贺绿汀》

标签:江苏省;剪纸;剪纸艺术
责编:张雅倩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