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松林是位“经验型”的作家,他的创作注重在“写什么”上下功夫,以务实见长。五年前,他选择无锡城市地铁建设这个工业题材,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来书写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筑梦路上》,是符合他的创作个性和特点的。城市工业题材的作品很难写,它涉及决策、设计、管理、流程、技术、工艺等诸多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复杂、机械、枯燥、很难展开,很难发挥。报告文学作为直面时代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上的轻骑兵,具有史学和文学上的双重属性。它的前提是客观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一种纪实的、非虚构的表达方式。包松林对自己的要求是:既要用史笔全面的写好这段历史,又要用文学的手段来描绘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华丽篇章和众多的感人故事。
从2019年12月初起,开始起步。起步时就遇到疫情,计划被打乱,预排的采访对象有的被隔离,有的被封在小区出不来,有的工地进不去,情况很被动,不得不多次调整。尽管这样,他还是冒着感染风险采访了一批人,好在他居然一直没有“阳”。因此,动笔的时间,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他是采用总体构思,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方法来进行的,不是全部采访完才动笔,而是采访完几个人就赶紧写,怕时间长了会淡忘,先草拟,再修改完善。有时排队做核酸也在打腹稿,别人排队等,他边等边构思,许多结构和描述手法,都是在排队做核酸的现场想好的。《筑梦路上》的体量很大,要花费大量时间,不得不见缝插针。他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以辛勤的汗水,超常的付出,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八小时之外,节假日,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活动基本不参加,都花在《筑梦路上》的采访和创作上了。采访写作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思想水平有升华,认知程度有提高,创作的激情一如井喷似的奔涌。成书后的《筑梦路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达75万字,这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应该是第一次,被圈内誉为是重大的“量级突破”。
《筑梦路上》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副标题:无锡地铁发展纪实。这个副标题是有深意的。它提供了两条重要的信息。第一,包松林非常清楚知道他在写一部什么样的书。第二,他要用纪实的手法对无锡的地铁工程进行全景式的书写。这是《筑梦路上》的不同凡响之处,即:站位高,气魄大,视野宽。何谓全景式的书写?《筑梦路上》从四个方面给予了阐述。一是时间上。从2001年左右筹备、规划开始,一直到2025年2月底,跨度23年。二是空间上,从地铁1号线开始,到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再到江阴S1线宜兴S2线,包括目前开通或在建的所有线路。三是工程建设流程上,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验收、配套、试运营、正式运营、优质服务市民的全链条。四是功能上,从交通改善到城市拓展,从地下商业到多元融合,以及流动的文化,从交通工具迸发的溢出效应,重塑了城市气质。为了这个“全景式”的书写,包松林进入到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的采访中去。上到国家部委,下到各级部门、地铁集团和参建单位,他坚持深入一线,亲身感受热火朝天的现场,实地体察工程建设的艰苦,脚下沾泥,头上冒汗,进工地、下隧道、入车站,面对面、点对点。从3号线、4号线、5号红、S1线、S2线,一路过去,从一线工人们平凡的话语中找出闪光点,从寻常的事物中挖出不寻常,哪怕一块砖头、一块管片、一段钢轨,都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思考,在零距离的观察中,感悟劳动之美和人文之厚。
无锡是个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的工商名城。在书写无锡地铁时,既要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情景,也要重视与之有关联的历史人文故事,力求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展现无锡城市发展的变迁史,从而增强作品的情节性、故事性、情趣性和文学性。《筑梦路上》在这方面所花的很多的笔墨,为作品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第二章《穿城入地酿繁华》中的《几回修路到梅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在正面描写地铁2号站梅园作为西线的起始点时,包松林首先把笔墨放在介绍梅园和建造梅园的民族工商业巨子荣德生上。这是包松林的慧眼妙笔。梅园不是寻常地。梅花是无锡的市花,梅园是中国四大赏梅之地。它们分别是南京梅花山、武汉东湖磨山梅园、无锡梅园、上海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以特有的工商底蕴和山林特色成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梅园作为私家园林,在宣传无锡、扩大无锡知名度方面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无锡最早通公交的地方。上海到无锡通铁路之后,上海的名流包一节头等车厢组团到梅园来游览,这一举措同时也带动了两地的经济合作、人员往来、信息互通,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促进无锡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临末,包松林别具匠心地用一阙《梅园赋》的吟诵来进行归纳。有了这样的背景介绍,读者自然兴趣倍增,急切地想知道它接下来的建造过程和完成后的风貌。类似的章节还有不少。比如:《打开“南大门”》 《风情满眼南方泉》;以及描写无锡地铁建设中的第一个穿湖工程的地铁4号线蠡园站的《“鸡蛋壳”上的雕刻》等等,都能有机地将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与建设工程的推进、完成结合起来。
对人物的精雕细刻,让血肉丰满的形象展现在建设过程中时,尤其注重对80后、90后的描绘,体现了对新生代的关注。这是《筑梦路上》中的最为感人的篇章。这跟包松林对报告文学的认知和创作理念的坚守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他深受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品的影响,在忠实地记录无锡城市交通历史变迁的同时,始终把聚焦点对准地铁建设进程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他认为,这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团队,一支英雄的铁军队伍,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广大地铁建设者、管理者就是当代最可爱的人。因此,包松林把自己对建设者的爱,对建设者付出的艰辛,对建设者体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对建设者带有传奇的经历,通过对180余位地铁建设者亲身经历的详细描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写这些人物时,包松林对于“地铁人”中的80后,90后给予的关注则是更有现实意义的。在当今的社会上,对于80后,90后的看法,是有消极面的。“啃老族”,“躺平群”,“佛系”,这些负面标签往往跟80后,90后搭界。然而,在地铁建设的一线中,包松林发现,到处都有80后,90后忙碌的身形。他(她)们是地铁建设中的生力军,是骨干,在有些岗位上还是挑大梁的。他(她)们与社会上给80后,90后贴的负面标签毫无关系。对于种现象的存在,引起了包松林的关注、重视和思考,认为他(她)们才是真正能够代表80后,90后的主流群的时代人物。第八章《博士归来兮》中的莫振泽是无锡地铁建建设中80后的代表人物。他是土生土长的无锡华庄人,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入职地铁集团后又读了博士后。他是通过无锡每年举办的高层人才引进会的途径进入无锡地铁的。他下基坑,转站台,钻隧道,从基层做起,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入了迅速成长的快车道。他承担的工作或科研项目课题多次在行业中获奖。郑晰文出生于1991年,是标准的90后。在第五章的《女站长的22秒》中,我们读到了一个非常动情和感人的故事。郑晰文就读于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锡地铁去学校招聘时,她认为铁路新行业更有成长空间,2013年毕业后如愿进入无锡地铁,那年她才23岁。由于工作出色,她很快被调到最大的三阳广场站工作,又被提拔为值班长。她的恋人李维原来在广州铁路局工作,为了爱情,调到无锡地铁2号线做司机。巧合的是,郑晰文所在的三阳广场站隶属于地铁2号线,但是,俩人的班次不同。作为值班长,郑晰文经常去站台上巡视。有一次,在无意中,她发现李维在端门后面向她招手。她一楞,随即走了过去,但列车关门时间已到。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以后他们凑到这样的机会时,在各自按照规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后,在剩下的还有22秒钟的时间里,会隔着门相互对视,徵笑着,眼神互动着点点头,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地铁建设是无锡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市政建设工程,是优化域乡空间布局、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这中间,技术难点一个接一个,各种想到的或者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面对?怎样解决?《筑梦路上》重笔浓彩地描绘了工程进程中因地制宜,多种方法并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写出了“无锡速度”的高效性。这中间,“十月围城”中三阳广场之战,可以视作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三阳广场,对无锡而言,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新街口,既是闹市区又是交通要道。如果按照地铁施工常规做法,围一半做一半,来回倒腾,工期将要沿续3年。对此,地铁集团决定采用“长痛不如短痛”,“十月围城”,一鼓作气地将其拿下的决策。他们采用围导结合的方法,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选调精兵强将,配足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先迁后立,先解后围,工作既周全又到位。2010年2月28日晚上7时,500多名施工人员全部到位。当夜,每隔1小时,现场指挥部就开一次碰头会,汇总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商定解决措施。“十月围城”如期完成任务。2010年12月31日晚上,三阳广场解围。同样,地铁2号线跨越沪宁高速公路,高超的施工技术至今仍在国内领先。
对于无锡这样的一个地级市来说,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精力来搞如此宏大的地铁工程,显然,它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城市的交通的问题,而是有着城市战略发展上的需要的。《筑梦路上》对此给予了直面的解读,写出了地铁建设给无锡产业叠代更新带来的“葡萄串”效应。无锡城市规模不大,但是,它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产业基础好。经过解放以后几十年的工业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企通过企业转制,乡镇企业在“四千四万”的精神的感召下迅猛发展,城市人均GDP占全国第一。无锡工业门类全,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业方面,处在全国领先的地位。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的缺乏高端装备的短板也日愈凸现。地铁,能不能带动产业?能不能拉动高端装备产业?包松林以他的敏锐,在书中通过《盾构“无锡造”》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这个章节中,通过全面地对无锡制造业的历史和现状及中国的盾构之路进行扫描后,把笔墨落到无锡借助有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在盾构产业处在大发展时,借力发展,合作发展,延伸发展,最终促成了中铁装备与中铁一局共同投资在无锡设立盾构生产基地。新企业落户在无锡,为盾构在无锡发展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
包松林在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有如下的夫子自道,以此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一个又一个夜晚与键盘相约,一个又一个早晨修改完善。曾经为某个章节的行云流水感到欣慰,也会为某些专业术语如何转化表述为之纠结,一旦达到想要的效果,又是无比的轻松与快意。但是,所有这些,与广大地铁建设者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我只是记录成文,加以提炼。如果没有一个个地铁的精彩故事,就没有这本书的产生,应该说,地铁劳动者才是真正的作者。”
作者,张颂炫,男,中共党员。著有散文集5部,文学评论集2部,中篇小说1部,长篇小说2部,多次获奖。现任江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原无锡市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省级刊物《江南论坛》副总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评论家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