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六合城东北约17公里桂子山东侧,裸露着完整的玄武岩剖面,如同大地特意掀开的衣角,露出内里精致的构造。它占地15公顷,海拔仅52.6米,陡壁高达30多米,它是六合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蜚声海外。
“上朔万年,冲天赤焰三千丈,遨游六合,振地琼林十万株”,可谓国内罕见,世界少有,世界地质大会将其选为国内外地质专家指定考察路线当之无愧。1983年的偶然发现,让这片曾被当作采石场的岩体得以保全。现已被南京市列为金陵新四十景之一。今年初秋,在一个阳光烂漫的秋日里,几位文友驱车前往桂子山石柱林,终于大饱眼福。
在公园门口,看到2005年9月19日国土资源部立的“江苏六合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志碑,碑的后面及右前方宣传栏中有国家地质公园的简介:六合地质公园是以火山群、石柱林群、雨花石层群及古冶炼-采矿场等国内外知名度颇高的地质遗迹为特色,融奇山、秀水、生态、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高度和谐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区内地质遗迹30多处,山石景观11处,洞穴景观4处,公园地貌由丘陵、岗地、沿江冲积平原等单元组成,地势北高南低,山不高而秀,多为盾火山。园区总面积92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60平方公里。被国土资源部在第四批公布命名的名单中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2008年10月16日完成建设工作并揭碑开园。
沿木栈道迂回而行,愈入愈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远古的火山喷发场景之中。壮观的石柱林,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石色如铁、棱角分明、千万石柱联成一体,天石无缝,却又根根分明。瞧,那一根根拔地而起的石柱,以六棱形、五棱形等不同形态,或直立,或斜插,或簇拥如林,或孤傲如戟。阳光从石柱间隙漏下,在地上印出明暗交错的光斑,随风摇动,恍若时光的鳞片。
凑近观察,会发现这些青黑色的岩体表面并非一成不变:新鲜断面呈玻璃光泽,久经风化的部分则显土黄色,少量气孔构造中还嵌着橄榄石晶体——那是岩浆冷却时来不及逃逸的气体留下的足迹。最神奇的是石柱的拼接方式,五棱与六棱的截面如同榫卯结构般严丝合缝,却又在细微处各有不同,仿佛大自然在严格遵循物理法则的同时,特意保留了即兴发挥的空间。抚石细观,但觉冰凉彻骨。石柱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纹路,纵横交错处,竟似镌刻着无人能解的天书。想来千万年前,此地岩浆奔涌,喷薄而出,遇冷而凝,收缩裂变,终成此奇观。百姓据其形状,称为“薯条山”;地质学家谓之“柱状节理”,不过数字术语,又何曾道尽这造化神工?
同行的友人中,有略通地质的,便向我们说起这石柱林的来历。他说,这并非什么神魔的造物,而是大约在千万年前,此地曾有炽热的岩浆从地底喷涌而出。那滚烫的熔岩流,遭遇了冰冷的湖水,急速地冷却、收缩,便在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如同泥土干涸时龟裂开来,只是这裂开的,是更为炽热也更为坚硬的物质。这裂痕不断地延伸、加深,最终形成了这规整得令人心惊的柱状节理。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听进去了,像听一个遥远的、属于另一个星球的神话。然而,理智的解释,非但没有消解这景象的魔力,反而更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诗意。
我们沿着幽幽石径登顶桂子山,极目远眺,石柱林与周边的农田、池塘、村落构成和谐的画面——一千万年的地质遗迹与人类农耕文明在此达成微妙平衡。午后的阳光渐渐暖了,我坐在山顶的观景亭里歇脚。从这里往下看,整个石柱林尽收眼底——它们不像黄山奇石那般奇形怪状,也不如桂林山水那般清秀灵动,却有着一种沉郁的、史诗般的壮美。
离园时,地质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映出石柱林的剪影,现代建筑的几何线条与远古石柱的自然棱角奇妙重合。这或许是最恰当的隐喻:人类文明终将学会在地质奇观面前保持谦逊,如同那些在石柱间隙生长的草木,既敬畏着脚下的古老岩石,又勇敢地绽放属于自己的时代绿意。风吹过时,似乎真的听见了苍茫的韵律——那不是寻常的风声,而是时间深处的回响。这些石柱见证了地球的童年,也将目睹人类的黄昏。在它们面前,我们所谓的悲欢得失,都轻若尘埃。而尘埃落定处,自有永恒在生长,向世人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