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苏北的战友发来微信,说起国庆中秋来南京游玩的往事,感慨道:“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出自南宋刘过的诗,表达的是作者对于年轻时不惜时光,注重享乐的遗憾和自嘲。而我们今人表达相聚友情,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记得那次,南京桂花节在中山陵园举办,游人纷纷前往灵谷寺赏花闻香,满山的香味让人如痴如醉……南京桂花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流传下许多有桂花诗句,至今仍有桂花酒、桂花糕、桂花饼、桂花元宵、桂花糖芋苗、桂花藕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桂花食品。今日我回微信道:“南京满城桂花香,邀友再来赏与尝”。
视觉中国供图
我国有很长的桂花栽植史,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中提及桂的诗句就有十余处。而南京,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南朝时期,著名诗人吴均就曾经写过“桂树夹长陂,复值清风吹”,描绘了当时道路两侧桂树林立,清风吹来满城香的场景。
到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把桂树移植至宫中,并得意地写了一首《红木犀》:“月宫移向日宫栽,引得轻红八面来。好向烟霞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说的是,他想把本在月宫的桂花,移进皇宫,为皇家独占的奢望。老朱偏爱桂花。据说,他曾在灵谷寺万佛楼,栽种过两棵桂树,后来这两棵桂花树树冠覆盖整个东院,被称为“桂花之王”。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两棵桂王还生长正常,有两层楼高,每到中秋时节,满院飘香……在灵谷寺内的桂花王,原来生长于梅花山顶,后来,被搬到灵谷寺无梁殿内,传承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花木文化。
在南京历史上,桂花除了欣赏外,还被用作许多其他用途。在今日,我们还能吃到桂花糕、桂花糖芋苗、桂花酒酿元宵等美味。“欲买桂花同载酒”,这个诗句,说的是桂花酿的酒。我的恩师俞律先生曾说,用桂花浸酒,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明清时的南京,桂花酒便流行开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山陵园酿制的桂花酒,一度很有名气。在当时,桂花酒的制作颇精细讲究,桂花从树上采摘后,有专业人员将桂花撒在竹匾里,放在阳光下晒两小时,三五天后,将晒干的桂花放入上等白酒坛中,待到满屋飘香之际,即可饮用。
过去,灵谷寺还有一道美食名叫“桂花斋”。南京相关史料记载,在明清年间,灵谷寺约有千棵桂树,每年9月采集的桂花不下百斤。寺里僧人善制糕点,数量暗含佛门要旨,九九八十一样,件件都有桂花精华浸制,来上香的施主做完佛事,都要提几件带回。
桂,谐音“贵”。在历史上,桂花有祝贺学子考试“高中”的寓意,在科举时代,人们往往称考试为“及第”。唐代诗人白居易“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考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唐代以后,“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这种美好祈愿,后来被绘制在青花瓷等民间器物上,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识。
南京的江南贡院是江南科举中心,明清时期,在学子考试前,人们都会送他一件有“折桂”图案的器物,拱手祝福他们一举“折桂”,“高中状元”。到了民国时期乃至今时,在南京的许多大学校园内,仍常常种植桂花,期望学子们学业有成,“折桂”而归。
今天,又到“南京满城桂花香”,回忆起那次中秋游,我陪外地战友“寻桂赏花”,几乎走了南京城的大小公园:除了东郊,还有江北“定山珍珠泉风景名胜区”内,有十多公顷的桂花。玄武湖环洲的桂树,在儿童乐园后,郭璞墩北侧,伫立百余株,植木高大,独自成林。正是开花时节,我们被浓郁的花香带到这里。“秋园”在红山动物园内。这里有秋季观赏树种枫香、桂花等千余株,构成了枫红杉黄、桂花溢香的景观。城南的菊花台有“桂花亭”,据说这个亭名,就是因周围山坡栽满了桂花而享有雅意。乌龙潭公园内,有被称之为“清桂”的寿翁,据说它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树龄,在公园的妙香阁前,我们仰望之,不完全是因为它是清初的古树,而是想接收它播撒桂香的仙气……
我们对桂花的欣赏与追溯,或许有一种对植物与文化的领悟。
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