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附图片)》
盱眙出土一批战国晚期稀世珍贵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手工业和货币,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报讯 本报十一日曾报道:在盱眙县穆店公社马湖大队的南窑庄出土一只铜壶,上盖金兽,内藏大批金器和金币。现经有关方面考证,这是我国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其中铜壶、金兽为稀世珍宝。这批珍贵文物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这批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手工业和货币,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计有楚国的金币“郢爰”(郢,音影;爰,音援,是楚国的货币量)十一块,重六斤五两四钱;马蹄金十五块、金饼十一块,重十五斤四两。十一块“郢爰”中,最大的一块长十二点七公分,宽七点九公分,厚零点四公分,上有五十四个篆书“郢爰”印记(注:金器和金币含量为百分之九十九)。“郢爰”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已有发现,但最大的只有二十二个印记。这次出土的“郢爰”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盖在铜壶上的金兽,重十八斤二两,金光灿烂,造型生动。兽形似虎,蜷曲匍伏,颈部铸出项圈,遍身锻铸斑纹,俯耳瞪眼,两爪前伸,形象极为逼真。金兽颈上有一金钮内壁刻有“黄六”二字,据考证似为金权(秤锤),这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
贮藏金器的铜壶,尤为罕见。壶高二十三公分,重十三斤。铜壶口沿内侧和圈足的外侧刻有数十个文字,尚待去锈辨认。铜壶由内外两层焊接而成,肩腹部有梅花钉四十八竖排,肩部三行,腹部九行,共五百七十六枚,系交叉套扣编缀而成。肩部有一圈横箍,交替焊接四个兽面衔环和虎形环耳,每个兽面上细刻双龙,虎形环耳上镶嵌金银、壶颈、横箍、衔环都精刻错金的繁褥纹饰,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铜器制造的高超工艺技术,为研究当时手工业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从出土的“郢爰”和铜壶的形制来看,具有楚文化的特点,可断为战国时期。但马蹄金和金饼一般认为是西汉时期的文物。从历史上考证,在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来,盱眙即属楚国的心腹地区。这批文物当与楚王室有关。而秦汉以来,盯眙又属东阳郡,秦末为农民领袖陈婴起义之地。
解放后,当地曾出土秦权,南京博物院又勘察过东阳城址和发掘了城郊墓葬区。这批文物的出土地附近也有汉代遗址,有如此重大的发现决非偶然。
这批文物发现后,盯眙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县公安局、县人民银行等部门采取了有效措施,予以妥善保护。南京博物院闻讯后,立即派考古工作人员前往调查处理,并对出土文物地点进行了清理工作。这批文物是在清理排水沟时,由青年社员万以全发现后上交给国家的。有关部门将根据政策规定,给万以全以奖励。现在,这批文物已由南京博物院收藏。
(1982年02月27日新华日报报道)
图为出土时金兽压在铜壶口上的现状。此金兽和铜壶是稀世珍宝。
(张震 刘栖梅 王广林 摄)
附件:如今在南京博物院展出时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