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祎|忙年
2024-02-13 17:0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永祎  
1
听新闻

  记得小的时候,放了寒假以后,最期盼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好穿的、有好玩的,好繁华,好热闹,好开心,但也好忙碌。

  首先要把学校发的家庭报告书,交给父亲过目,如果通过了考试成绩和老师评语这一关,就要听从母亲的安排,去裁缝家量体裁衣。因为新年家家孩子都要穿新衣,所以这种事情,也要抢占先机。裁缝店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好在我们家亲戚就是裁缝,还是县城里顶级的师傅,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不需要到店里去排长队,可以直接到他家里去量尺寸。这位亲戚与我们家感情很好,每每也很给力,基本一两天就能交货了。

  接下来就要追随母亲,挎个篮子,到菜市场去转悠,她会这家看看,那家看看,货比三家,不仅要把大白菜、萝卜、茨菇、荸荠等买足,还要选购非常中意的猪肉鲜鱼,着手准备做肉圆鱼圆。当然把肉剁碎剁细的任务肯定是由我来承担,父亲因为工作较忙,每每都是给个示范,就鼓励我担当大任,“独断专行”。叮叮当当地用两把刀不停地在案板上剁细剁碎,开始没有节奏,渐渐地就有了音乐之美,声声入耳,声犹在耳。记得如果剁得时间长了,两把刀上会黏上许多肉末,白花花的一层,这时就要停下来,用刀互相对着铲一下,把上面的肉联去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刀口的锋利,这时自己也能因此有个喘息之机。然后再在肉中适当放点水继续剁,左剁剁,右剁剁,横剁剁,竖剁剁,翻来覆去,翻天覆地,如此这般,机会多了,见识多了,也就由新手变成了老手,知道什么地方该用力,什么地方该省力,学会了用巧劲、活劲,但不管怎样,每次完事之后,手背总要疼上几天。一直站在那里,重心也不能完全放在两只腿上,应该是以一只为主,另一只为辅,然后交换着支撑,这样才能适应较长时间的连续作战。只是当年人工剁的肉末,不可能像现在绞肉机出来的那样均匀细润,里面依然还有许多肉丁丁,瘦肉和肥肉也不可能完全水乳交融,但当年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不仅见怪不怪,甚至还孜孜以求。猪肉剁碎后,兑上芡粉,搅拌匀称后,就要把油锅烧得滚开,这时开始炸肉圆了。只见母亲用手圈着,一个一个往锅里挤,然后这些都自告奋勇地不断从锅底浮了上来,表示自己已经锻炼成熟了。我依然要当好配角,按照母亲的指令,把炸好的肉圆小心翼翼地拣到碗里。至于鱼圆也是一样,但破鱼切片这种能力,当年不具备,现在也不具备,只有待这个工序完成后,我才能继续冲在剁碎鱼肉的第一线,剁声不息,冲锋不止。这档子事,每每都要忙活大半天。

  在这同时还要预约蒸馒头,几天前就要挂上号,到了确定日子的那天,我们全家要把面和馅背过去,几个大师傅齐上阵,动作娴熟,姿势优美,很快就把包好的馒头整齐排列,有萝卜肉馅、大白菜肉馅、荠菜馅、咸菜馅、还有豆沙馅的,当然还有我非常喜欢的黏糊卷子,每年母亲都会为我单独配上十几条。蒸馒头最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一笼一笼地叠在一起,热火朝天,热气腾腾。大师傅会不时过来看一下,他揭开笼子,用手探探,了解一下进展程度。馒头蒸好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不能叮牙,如果叮牙,就说明火候不到,或者说功夫不到家。我们家乡人非常看重每年的蒸馒头,好与不好,全家心情大不一样,有人家因为蒸的不好,不满意,干脆专门再重新蒸上一锅,就是为了来年能有个好兆头。我们家每年的都还不错,母亲在这方面把关很严,所以基本没有失手。看到蒸好馒头,自己赶快来上一个,先吃为快,然后就要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摊放在外面凉席上,待彻底凉透了,再用笆斗把它们全部装好后,抬扛回家。母亲事先就准备好了坛子,这个坛子早就洗得干干净净,而且在太阳底下,底朝天地晒过了好多回,里面已经没有一点水珠和湿气,用这样的坛子来装馒头,保存的时间肯定会长久点。满满的一坛子,满满的幸福,基本要吃到年后的数日。

  接着就是炒瓜子、炒花生、炒葵花等,这其中的炒功也是了得,火候掌握尤为精妙,过了则炒糊了,不足则没炒熟。我的任务就是负责炒,但炒到什么时候,这得由父母来决定,所以他们会不停地去感受一下,恰到好处就会戛然而止。当年都是用沙子炒,开始我以为家家都有,后来发现是彼此借来借去,最终搞不清谁家是源头,也不需要搞清,只要有得炒就行。先把沙子放锅里炒热,然后在把要炒的东西放下去,当然放的东西的自身材质,也至关重要。记得为了买到新鲜的花生,当年我骑了二十多公里路,到界牌镇的集市上,去买了二十斤带壳花生回来。毕竟是从田头买来的,那种鲜润饱满的小花生,炒出来的效果确实不一样,放到嘴里,脆嫩酥香四溢。看来没有白跑这一趟,也算物有所值,但那呼呼的北风就像刀子刮脸一样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我们家来说,打扫除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当时只有一间房子,大概25平米左右,基本两张铺就把全屋给撑满了。但问题是地方虽小,东西可多,桌子、箱子、凳子、炉子、橱子、柜子等,都要先收拾好,然后才能一一地把它们打扫干净。当年在屋子中间还隔了一下,分出了里间外间,这也需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我们家是用砖头铺的地,因为下面没有隔离层,地下的湿气全部返潮在地砖上面,久而久之,就有许多泥土沾了上去,厚厚的一层,要弄干净可不容易,必须一块一块地铲,一个一个地铲,只有把它们轮廓全部铲出来,玲珑剔透方可焕然一新。

  直到这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广播里不停地播放着各种流行的歌曲,各种各样的门店一字排开,谁家都不藏着掖着,倾其所有,坦诚相见,直接把年货摆到大街上,年画、日历、对联、福字、鞭炮、糖果、衣服、帽子、鞋子等,装满了人们对过年的各种需求,不能说谁家的好,谁家的不好,他们的进货渠道都差不多,关键是看自己的感觉,哪家购物比较舒服,或者对哪家比较信任,那么就可以径直前往,有的放矢。

  待到三十晚上,母亲一大早还要到街上去买点东西,这时候菜价已经水涨船高了,大量购买肯定不合时宜,也不划算,我看她,主要是买点韭菜、青菜、葱蒜、生姜,还要买几条鲫鱼,年年有余,总离不开“鱼”。当然还要折进酱油店,去买点我们家乡的“白酱油”,再加上几条酱瓜子,主要是为了炒姜丝肉,这是我的最爱,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是我们家的保留项目。

  如此这般的忙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虽然少了许多孩童玩的时间,但每每还是十分快乐的。现在许多人都觉得年味淡了,主要原因是不像过去忙了,以前需要东西,诸如馒头、肉圆、鱼圆、瓜子、花生、葵花等应有尽有,到处都有,甚至连三十晚上的年夜饭,都给你打包好了,只要打开就可以开宴,而且包装精致,搭配丰富,花色俱全,味道更好。这些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却也剥夺了我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因为少了这方面的作为,自然就会少了一份年味的感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对年味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不是回到当年就叫有年味,事实上当年的年味是人们创造的,现在的年味也需要人们创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情况确实虽大不一样,但其底色始终都是一以贯之,那就是不能做年味的旁观者和享受着,而应该成为年味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从某种程度上讲,年味确实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要靠自己慢慢烹调出来的。只有深入其中,才会知道什么地方有美味,什么地方有风味,什么地方有滋味,什么地方可调味,什么地方能品味。即便是在过去,到了大年初一以后,这种这种年味也会日渐散去、渐行渐远。因为过年后的主要的任务就是享受年前劳动的成果,这也就是许多认为的年味是在过年之前而不在过年之后的道理所在吧!

  看来年味这种东西确实不是纯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身心贯穿的感觉。如果自己希望自己感受的年味浓厚起来,就必须主动参与实践,积极地为社会、为家庭、为节日多做点事情。想写春联的就去写春联,想挂灯笼的就去挂灯笼,会舞龙的就去舞龙,会踩高跷的就踩高跷等等,凡是与春节有关的事都能参加一些,身体力行,身居其中,过年的亲切感、亲近感和亲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对于我来说,现在会干的事情不多,但参加包饺子这档子事,还是力所能及的,只要吃上自己包的饺子,久违的年味马上就会袭上心头!

  但自己每每觉得这还不够,看到网上的“科目三”舞蹈最近很火,非常流行,特别激发起了我的浓厚兴趣。通过反复观看原创者网红小明的跳舞视频,一招一式从模仿开始,反复练习,居然也能自学成才。确实很快就会跳了,但却无法跳出人家的那种潇洒和帅气,反而会经常被自己的张牙舞爪给吓到了。身体不协调,动作不优美,表情不自然,僵硬,差错,卡顿,一而再,再而三,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却一如既往,勇往直前,乐在其中,余味回甘。

标签:馒头;坛子;母亲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