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廷华|我的文友吴其盛
2024-01-18 09:3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廷华  
1
听新闻

  诗人吴其盛前段时间在朋友圈挺活跃,频频地晒出他早几年在报刊上发表的诗作,并冠以“读城,读出的远不止心跳……”系列。都是他以往热情吟诵他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古迹、街巷、风情,抒写其背后深层的历史沧桑,赋予它当下历史的新意。从他一首首涌动的诗句中,似乎让人看出他正在为编选他的第二本诗集造势。

  认识其盛久矣,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市企业家协会有本会刊,名曰《今日企业》,编辑部王介兰总编常召集通讯员开会,我和吴其盛就这样相识了,他那时任一家国企的宣传科长。该刊有一个“企业家风采”专栏,每期写一二个企业家,我们常在一起策划选题,分头落实采访。那一段时期,吴其盛、谌宁生和我轮番为这个专栏写稿,被该刊主编誉为“三驾马车”。

  其盛为人厚道,待人诚恳,见人笑眯眯的,与他相识相交多年,对他的为人为文,相倾已久,是一个很实在的人。有一年,市里要编选一本企业家风采的报告文学集,他参与其中,因忙不过来采访,就嘱我写其中的一位企业家。集子出版后,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说要送稿酬来,问我家住哪里?于是约好在某车站见面。见面后,我请他到我家里坐坐,他说他还有事,就在车站旁的树荫下短暂地聊了一会儿,然后便乘车回去了。这件事让我很感动,高温酷暑,为给朋友送一点薄酬,特地跑一趟,连口水也没喝,就执意要回去。这是诚信之人,一位可信赖的朋友。换个人,让你跑一趟去拿也在情理之中。

  吴其盛写诗出道早。前不久,在报上看到他写的一篇散文,记叙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参加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诗歌培训班时对诗歌的痴情:“课堂上的热度一直延续到下课,放学回家的路上,学员们还兴致不减地一路谈论着诗的话题……常常和学员们聚在橘黄的路灯下,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到夜里十一点多钟才不得不分手回去。”吴其盛聪慧、有悟性,诗写得不错,常得到班主任、著名诗人王德安的点赞、评论。学习班结束不久,吴其盛开始陆续在报章上发表诗作。诗兴如燃,笔驰如风,先市报、后省报,慢慢辐射到全国各报刊。当传统诗歌的写作面临新的挑战时,吴其盛敏锐的觉察到这一扑面而来的新风和潮流,他顿悟诗歌发展趋势,随即笔锋转向,陆续写出一批意态千姿、诗意深邃的好诗。他认为诗歌当随时代,要与时俱进。诗不是生计所需,不是成名之道,而是灵魂的召唤,是生命存在的证明。

  后来吴其盛加入省市作协、中国诗歌学会。再后来被加拿大《海外诗刊》聘为副主编。他的文学作品五十余次获奖,其中一等奖十余次。作品曾被收入多种选本。退休后被《省城视窗》聘为编辑,直至该报停办。诗以外的吴其盛还写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散见报章,斐然有成。

  他的第一本诗集《诗是一盏灯》,其中有一首诗给我印象极深,诗名《城市和它的纪念馆》,至今都能背得结尾那段:“走进这纪念馆 / 我们便走进了城市的思想 / 面对扑面而来的哭诉 / 我们相信 / 岁月需要倾听 / 而那“3”/ 正是一只竖着的耳朵 / 日子需要凝望 / 而那“0”/ 正是一些睁着的眼睛……”这分明写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每次路过总会想起吴其盛的这首诗。这意象多新颖,把三十万遇难同胞这个醒目的数字,比喻成耳朵、眼睛,让后人牢牢的记住这段悲伤历史,不忘国耻。

  勤奋努力终于结出硕果。2023年4月,吴其盛的第二本诗集《过眼的不是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更显得有诗意、有哲理,诗写得更成熟。诗人以高度诗意化的读城类作品为主打,通过对城市历史、人文、民生、物象等审美看点的感知、探寻和发现,打开一个“过眼的不是云,是生命风景和动静”的文学认知空间。诗集所涉南京景物之广,典型物象之多,挖掘表述之深,令人击节叹服。诗是人类从痛苦心灵中流出的蜜汁——此书当可见。

  诗集中写古城墙、咏中山陵、赞明孝陵、歌玄武湖、叹莫愁湖,乃至抒紫峰大厦、大钟亭、夫子庙……无一不赋予所写物象所蕴含的新视野、新角度、新认知。在《登古城墙观景》中一句“踩死战争这只臭虫 / 这里成了观景台”,让人想起明代的烽火硝烟;在《中山陵》中一句“站在一座山的思绪里 / 我们听到了 / 草木经受风雨后的深呼吸”会遥想起辛亥革命风云;在《明孝陵》中一句“大明的气象 / 在石人石马护卫的森严间 / 复原曾经的高光”,想到封建皇权的威严。

  吴其盛常于常人所见所视的景物中,独出心裁,爆出警句,跳出诗意,给人以哲理的思考,诚如俄国诗人韦涅维季诺夫说的,所有时代和所有民族的真正诗人,都是哲学家。

  当下诗歌可谓繁荣,成就很高,但问题也很多。其中粗鄙有之,恶俗有之,自我隔绝有之,靡靡之音有之,而清明雅正的诗歌实在稀少。吴其盛的新诗集《过眼的不是云》无疑是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从读者眼前飘过的“不是云”,而是基于艺术发现、艺术觉悟的“生命风景和动静”,是诗心在世俗喧嚣中健康、有力的搏动。

标签:诗集;诗歌;诗人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