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背后的故事
2024-01-17 20:2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慧骐  
1
听新闻


两首诗背后的故事

□ 王慧骐

  他是一张城市晚报的总编辑。在网络日益发展对纸媒造成重大冲击的背景下,他为了使那张经营多年的报纸能留住读者,动了很多的脑筋,最后选择了一条这样的路子:通过扩大副刊版面,以选发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章,来吸引读者;策划一系列的活动,让市民参与,进而形成一种磁性般的互动。他不惜牺牲自己大部分的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扑在副刊文章的审读、筛选和对作者队伍的建设上。他提出了“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的用稿标准,在落实“大众写作、大众阅读、大众分享”的办报思想上下足功夫。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努力,这张报纸的发行量得以稳步提升,与副刊同名的公众号,后台数据显示阅读量在几个月里飙升到10万以上。

  我因为给这张报纸写稿而与这位总编辑在微信上有了较多的交流,借此了解到他的一些个人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读于邻县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并有幸得到后来成为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的叶橹先生课堂上的面教。受老师的影响,他深深地爱上了诗歌。20岁从学校毕业后,他带着一摞激情澎湃的诗稿,回到家乡的小学任教。他把从多位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及正直、善良和对生活永远保持热爱的精神,带给他的学生;他向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洒阳光和在困难面前绝不认输的坚强意志。在那所夜晚被孤寂包围的校园里,他心无旁骛地度过了12个寒冬酷暑。

  我以为,对一个人的认识不一定听他谈多少豪言壮语,也不一定非要亲睹其容貌。正是在与他从未见过面的情况下,我依据他的经历以及正在做的那番事业,体会并领悟他的精神情操,以及独具个性的性格特征,突然就有了一种为他写首诗的冲动。我在年轻时确实写过不少的诗与散文诗,后来的这些年我基本不再写诗。应当说是他给了我写诗的灵感,重拾早年对生活言说的表现形式。

  面对他在朋友圈发布的两幅照片,我写下了《为友人题照》两首诗。

  其中一幅是他回到40年前初登讲台的小学,为那些早已成人的学生和他们也已长大的孩子作了一场报告的情景。我在诗中这样写道:

  二十岁你从一所师范的讲堂出来

  回到故乡,站在了孩子们中间

  你给一朵朵花浇水,播洒你绝不吝啬的爱

  当然你自己也是一朵花,正值冲天而放

  你让孩子们一个个长成你的模样


  四十年后你复又回转,讲台换成了一座礼堂

  那些你曾经浇灌的花儿

  领着他们的后代,还一圈圈围着你

  吮吸你身上岁月垒叠的风霜


  这回你换了个大一点的题目

  讲脚下的土地和那些从未弯曲的脊梁

  你感觉又回到了你的早春二月

  田野的风可劲地扑打你青涩的脸庞

  另一幅照片是他出差广州,在那所著名的黄埔军校白墙前,墙上有孙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理着一个平顶头,神情十分严肃地站立着。我由此联想到彼时他正在进行的为探寻报纸的变革而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他所在的城市构成的影响。我以诗句表达内心对这位报人的敬意:

  那一年你在夏季造访五羊城

  黄埔军校那面著名的白墙前

  你平顶头,不苟言笑,短发的坚硬里

  生长着里下河的芦苇一样的韧性


  你也豪情满怀,建有一所“军校”

  那是你的城市每天一早叫卖的一份报纸

  你操练的步伐踏着纪律严明的口令

  忠诚是你襟中一次次系紧的准绳


  你大手舞动的旗帜上,九个字赫然在目

  “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

  你采集万家灯火,筑一条长街,贯通古今

  每一块砖石间都铿锵着你的意志与呼号

  愿这世间苍生永远都亲爱精诚

  这两首诗成稿后,我发给了主持《扬子晚报》“诗风”周刊的诗人龚学明先生,得到了他的肯定和认可。很快,这两首诗被安排在2022年8月8日的“诗风”上刊出。

  更让我为之感动的是,上世纪90年代,我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工作时的同事——知名作家、编辑家张昌华先生读到我的这两首诗作后,以其流丽倜傥、清泉涤目的行楷抄录了其中的一首相赠于我。这份珍贵的友情,我把他转赠给了诗中的主人公——《泰州晚报》的总编辑翟明先生。他很珍惜地将这幅字裱好,并配上镜框,挂在了他新居的书房里。

标签:军校;豪情;副刊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