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明朝是被谁推翻的?(下)
2021-10-08 14:0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三.努尔哈赤“后金”政权与明朝结怨,明朝政府曾阻止他恃强凌弱。

  早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造反之前,在东北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努尔哈赤就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努尔哈赤被后人称为“清太祖”。据《清史稿》记载,“太祖既称帝建国,始用兵于明”。从此,努尔哈赤及他的后人们接续努力,先后攻下了明朝在辽东的七十余座城,并定都盛京(今沈阳)。

  根据《清史稿•杨吉砮列传》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在与叶赫部相互剿杀吞并过程中,曾攻下叶赫部七座城市十九座寨子,并且“尽焚其庐舍储峙”。叶赫部派人向明朝求援,明朝遂派千余兵力“挟火器”帮助叶赫部驻守防卫,同是责备努尔哈赤的行为。努尔哈赤率军退到抚顺后,给明朝游击将军去了一封信,“申言”辩解自己侵掠叶赫部,主要原因是“叶赫背盟,女已字,悔不遣;又匿布占泰。故与明无怨,何遽欲相侵?”意思是说,我与明朝没有怨仇,你们为什么要来干预侵扰呢?

  在这段话中出现的“布占泰”这个人是女真乌喇部的“贝勒”,也是努尔哈赤的女婿,后来翁婿反目成仇,双方开打,事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女已字,悔不遣”是说女子已经到了结婚年龄,却要悔婚。

  原来,后来成为清朝孝慈高皇后的“孟古哲哲”是海西女真势力强大的叶赫部贝勒杨吉砮的女儿。1582年,努尔哈赤来到叶赫部,杨吉砮慧眼识人,将只有八岁的孟古哲哲许配给了努尔哈赤,说等到孟古哲哲长到出嫁年龄时,一定把她送往建州女真的大本营与努尔哈赤完婚。此时的努尔哈赤非常愿意与叶赫部联姻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迫切要求立刻娶杨吉砮的大女儿。杨吉砮告诉努尔哈赤,他并不是为了推托与努尔哈赤的联姻而不把长女嫁给他,实在是自己小女儿品貌更加出众,才配得上努尔哈赤,希望他耐心等待。听了这番话,努尔哈赤欣然从命了。在两个部落因婚姻而产生的争斗过程中,叶赫部向明朝求援,致使努尔哈赤很不高兴,从此与明朝结下了梁子。

  1588年9月,杨吉砮14岁女儿“孟古哲哲”在兄长、叶赫部贝勒纳林布禄的护送下,来到费阿拉城(别称建州老营,位于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努尔哈赤率众出城相迎。当天杀牛宰羊,大宴成婚。1592年11月28日(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申时,孟古哲哲生下了清太宗皇太极。

  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二人的出世,犹如上天给明王朝降下了两颗克星,从此,“伐明”即讨伐明朝、建立属于女真人的政权,成了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打开《清史稿》人物列传中,“伐明”字眼层出不穷,有许多大将都是在一次次“伐明”战争中诞生的。

  据《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九《恩格德尔列传》;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初建国即皇帝位”。到了天命三年(1618年)夏四月,“太祖始用兵于明”。努尔哈赤与恩格德尔、萨哈连“二额驸”言及后金往事,对他们说:“朕观古帝王转战劳苦,始致天位,亦未有能永享者。今朕此役,非欲觊天位而永享也,但以明构怨于我,不得已而用兵耳”。这话清楚表明,当初明朝政府因为出面调停努尔哈赤与叶赫部的婚姻矛盾,所以与明朝“构怨”结下梁子了。看起来这是个理,但建立起更加庞大的帝国王朝,应该是努尔哈赤不断侵吞明朝的深层动因所在。

  四.后金暨大清以“伐明”为国策,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一代接着一代干。

  从天命三年(1618年)开始,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开始对明朝用兵,攻取明朝的辽阳、抚顺。这一年,明朝出现了第一位向努尔哈赤投降的边关大将,这个人就是出身辽宁铁岭、负责抚顺边防事务的游击将军李永芳。据《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一《李永芳列传》,当时的情形是“李永芳冠带乘马出降”,“匍匐谒上”。面对降将,努尔哈赤只是“于马上以礼答之”;但同时传谕:“勿杀城中人”,彰显了他人性中的仁德一面。

  抚顺胜利,致使“后金”及后续的“大清”政权攻占掠夺明朝疆土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多尔袞曾总结为三次大的进攻。具体我们还是从《清史稿》人物列传中剔出,按照时间顺序胪列如下,以增加视角冲击力——

  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伐明,“攻铁岭”;天命六年,“破明军于南寿山”、“克辽阳”;“天命十一年,太祖伐明,围宁远城”。

  皇太极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1626年9月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1627年,皇太极改元“天聪”,继续与明朝开战,亲自带兵“攻锦州”“攻宁远”;“天聪二年,太宗伐察哈尔”“伐明锦州,下十三站以东二十余台”;“天聪三年,太宗自将伐明,自龙井关入边”“攻遵化”“攻辽阳”“伐察哈尔”“薄明都”即抵达明朝都城北京,驻军城北,击败明总兵满桂,又“攻克洪山口城”“取旅顺,略宁远”“复败明师于卢沟桥”。从天聪三年(1629年)可见,后金已经向明朝展开大规模攻势了。

  也就在天聪三年,皇太极通过离间计,致使明朝皇帝错杀边关大将袁崇焕,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明朝边关防御力量。

  据《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鲍承先列传》记载,皇太极天聪三年即明崇祯二年,皇太极自龙井关进入明朝边境。此时,明朝的降将鲍承先已被皇太极任命为副将,随从郑亲王济尔哈朗侵略马兰峪,屡败明朝军队。鲍承先又通过书信劝说自己原来的同事,希望这些守将们也来向皇太极投降。当皇太极的军队接近明朝都城时,鲍承先又把牧马厂太监“招降”了,并且获得了许多马匹和骡子来资助后金军队。

  袁崇焕当时官任明朝经略使,是位重要的边防军事长官,他正以二万人的军队从宁远赶来,解都城北京之危,部队就驻扎在广渠门外,凭险设伏,但与后金军队交战不利。第二天,皇太极告诫诸军勿进攻,他把鲍承先及副将高鸿中招来,面授秘计,并且故意让刚刚在阵前抓获的一个姓杨的明朝内监听到。他们相互耳语,说:今日撤兵是皇上的主意。刚才看见皇上单骑走向明军阵营,明军阵营中有两个人前来与皇上相见,他们“语良久乃去”,原来是皇上“与袁经略有密约”,这样一来,攻破明都一事“可立就矣”。

  这个姓杨的内监“佯卧窃听”,第二天,清军又“纵之归,以告明帝”,故意让他逃回去给明朝皇帝送假情报。这时,朝中一些妒忌袁崇焕的大臣也在妄加猜测,认为袁崇焕是在“引敌胁和”。崇祯皇帝虽然将袁崇焕几次“召入诘实”,但最后还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遂杀袁崇焕”,致使明朝抵抗后金军队的边关力量进一步削弱。

  天聪四年,后金军队“攻永平”。“天聪五年,太宗自将伐明,围大凌河城”“败锦州援兵”“围蓟州”“击洪承畴”“又败洪承畴”“明总兵祖大寿出战”。在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率领五万军队进攻明朝辽西大凌河城,通过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方法,获得战略性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失败。此战之后,明军在山海关以外的军事精锐力量已经不复存在,灭亡进程在加快。

  天聪六年,“太宗自将伐察哈尔”。天聪七年,“上询伐明及朝鲜、察哈尔三国何先”,最后皇太极采纳了一等总兵官杨古利的建议:“朝鲜、察哈尔宜且置之,山海关外的宁远、锦州亦当缓图,但深入腹地。腹地既得,朝鲜、察哈尔自来附矣。”时诸大臣所见亦略同,“太宗遂定策伐明”,于这一年的秋天,向山海关、锦州、旅顺口分别发动攻势。

  天聪八年,“上自将伐明,略宣府”“攻大同”“伐察哈尔”“自大同入明境”“败明兵于崞县”。“天聪九年复伐明,攻大同”。

  公元1636年(天聪十年)农历五月,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继续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朝的战争。

  崇德元年伐明,“薄明都,攻雕鹗、长安、昌平诸城隘,五十六战皆捷”“分兵下安州,又合攻宝坻,穴其城,克之”。崇德二年四月,“攻明皮岛”“斩明总兵沈世奎,岛下”。崇德三年九月,睿亲王多尔袞伐明,“自青石口入边,会师涿州”,穿越明朝都城,击败明太监冯永盛军队,“克临潼关,略地至济南”。到了十月,皇太极率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出宁远、锦州大道,睿亲王多尔袞为左翼,自青山关入,贝勒岳托为右翼,自墙子岭入。崇德四年“伐明,入青山口,略太平寨”“攻故城”“围松山,分兵攻连山、塔山、杏山”。

  崇德五年“伐明,围锦州,击败明总兵祖大寿”。当时清朝已经成功铸造大炮,将大炮命名为“天祐助威大将军”,共有40门。他们在用火器攻城时,还使用了三眼枪、佛朗机鸟枪。在进攻大凌河城时,“发炮毁敌垒”;十月,攻于子章台,发炮击台上堞,台兵多死者;到了十一月,明守将祖大寿只得以大凌河城投降,“祖大寿师败却,寻率众降”。

  崇德六年八月,“伐明,围锦州,战松山”“攻锦州,明援兵自松山至,诱战”“复围锦州,击败明经略洪承畴”。

  早在崇德三年,明王朝兵部尚书洪承畴在先击败贼渠高迎祥、后又击败李自成、迫使李自成以十八骑走商洛后,“关中贼略尽”,形势转好。但这时清太宗皇太极又开始“伐明”了,洪承畴奉崇祯皇帝之命,总督蓟、辽军务,帅“秦兵”向东,与山海关的马科、宁远的吴三桂二镇合军;朝廷又命宣府杨国柱、大同王朴、密云唐通各以其兵至,凡八总兵,兵13万,马4万,全部由洪承畴指挥。

  皇太极攻下大凌河城后,明朝守将祖大寿转入锦州固守,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继续与清军抗衡。洪承畴到了后,加入到与清军激战行列。清军在皇太极指挥下,在崇德六年八月再次向明朝军队展开绞杀,最后明朝军队自杏山出奔辽远途中遭遇伏击,“殪强半”,大部分人员被歼,吴三桂、王朴两位将领“仅以身免”。洪承畴十三万大军也“死五万有奇,诸将溃遁”。洪承畴只好退守松山城。此时的明朝军队,正如《清史稿》所言:“皆畏我师强,宿留不进”。洪承畴被困六个月,“食且尽”。到了崇德七年二月,因守城副将叛变,里应外合,攻克了松山城,洪承畴被俘,“降残卒三千有奇”。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洪承畴列传》记载,皇太极一心想要降服洪承畴,就让范文程去劝降。当时洪承畴正“科跣谩骂”,在与范文程交谈“今古事”时,屋梁间有灰尘偶尔落在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立即“拂去之”。看到这一举动,范文程急忙回去禀报皇太极:“洪承畴肯定不想死。对身上的衣服如此珍惜,更何况自己的身子乎?”

  皇太极闻说后,随即亲自来到关押洪承畴的地方,他把自己穿的貂裘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说:“先生得无寒乎?”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说话间,叩头请降。皇太极大悦,“即日赏赍无算,置酒陈百戏”。

  对皇太极如此重视洪承畴,诸将中有人感到不高兴,议论纷纷:“上何待洪承畴之重也?”皇太极听到大家议论,就将诸将召到身边说:“吾曹等皆瞽。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都像睁眼瞎子一样进入明朝国土,不知道明朝的礼仪制度和社会现状,现在有洪承畴这样的人做向导,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开心呢?

  皇太极重用汉人的举措,再次体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具有的宽阔胸怀和高瞻远瞩视野。

  居月余,崇德七年五月,皇太极在崇政殿集体召见了洪承畴及祖大寿等明朝诸降将。洪承畴跪在大清门外,奏言:“臣为明将兵十三万援锦州,上至而兵败。臣入守松山,城破被获,自分当死,上不杀而恩育焉。今令朝见,臣知罪,不敢遽入。”就这样,一大批明朝败将,全部心悦诚服地投到了皇太极麾下。

  五.明朝是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与清朝共同推翻的,但清朝是主力。

  由上述胪列可知,如果从努尔哈赤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就不断向明朝开战算起,到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1644年顺治皇帝时期,后金暨清朝对明朝疆土的不断侵占已经有26个年头了。

  再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当初只是因饥寒交迫而起义造反,如果从第一任闯王、李自成的舅舅高迎祥于崇祯元年(1628年)率饥民起事造反时算起,到李自成的“大顺”政权1644年建立,前后只有16个年头,比清朝与明朝对抗整整少了10年。如果从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由原来的“闯将”上升为“闯王”开始算起,到1644年也只有8年,比后金暨清朝对明朝政权构成的危害整整少了18年。

  更为重要的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势力范围始终只是在明朝疆土的中原、关中地带折腾打杀,虽然闹得鸡犬不灵,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领地,还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带有明显的“流寇”性质。而清朝在1644年入关前,已经将明朝的整个辽东半岛占领了,并且时刻对山海关以内的中原大地虎视眈眈,对明朝政权巩固构成重大威胁,直至最后趁火打劫,抓住机遇,轻巧地拿走了明朝神器,彻底推翻了明朝江山,建立起了更大势力范围的大清王朝 。

  由此我们已经不难得出结论:虽然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京后逼死了明朝崇祯皇帝,但真正动摇明朝根基、直至让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其主力还是来自大清王朝。(完)

  束有春 2021年10月4日定稿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努尔哈赤;皇太极;天命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