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明朝是被谁推翻的?(上)
2021-10-08 14:0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吴三桂引多尔袞清军入山海关这件事说起。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是多尔袞,第十五个儿子是多铎,他们与清太宗皇太极是同父异母兄弟。在诸贝勒中,多尔袞开始被封为睿忠亲王,简称睿亲王。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袞又与诸王、贝勒、大臣共同奉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为帝,这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

  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开战,清朝趁势入主中土。

  顺治元年(1644年)农历四月,清军开始从盛京(今沈阳)出发,继续他们的“伐明”战略。当军队驻扎到翁后这个地方时,明朝平西伯吴三桂从山海关派人送来求援信,“来书乞师,王得书,移师向之”。清军收到吴三桂的求援信,立即改变行军路线,直接向明朝山海关方向进发。

  原来,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清晨,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强大攻势面前,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北京正阳门,迎接刘宗敏所部进城;中午,李自成由明朝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城,经承天门步入明皇宫内殿。崇桢皇帝开始还带着太监在景山上瞭望,当返回乾清宫时,发现大臣皆己逃散。当时的形势是,山海关外,大清军队早已虎视眈眈,时刻做好扑向内地准备。面对内忧外患局面,崇祯皇帝已感到无力回天、末日来临,在处理完皇室后事后,来到景山一棵歪脖子树旁,“自去冠冕,以发覆面”,自缢身亡。崇祯皇帝自缢时,据说已经是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仅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对于这一段历史,史称“甲申之变”。当时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又移入佛寺,于三月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与此同时,本已投降农民起义军的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在途中闻说起义军头领刘宗敏将其爱姬陈沅掠去了,“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明史•流贼列传》)双方遂反目成仇,吴三桂又折回山海关,要与农民起义军开战。李自成得到消息后,于四月十三日与刘宗敏率十余万兵前往山海关征讨,并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作为人质。四月二十一日,农民起义军东攻山海关,由别将唐通率军从“一片石”这个地方越出山海关外,与吴三桂军队展开激战。吴三桂自料不敌农民起义军,遂请求正在山海关外蠢蠢欲动的多尔袞清军出兵援助。

  多尔袞在接到吴三桂求援信后,给吴三桂回信说:我国欲与明朝修好,屡致书,但没有回答,所以曾“整师三入”明朝边境,希望明朝政府能够尽快作出“通好”决定。今天发兵到明朝,目的不同了,只是为了“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听说流贼陷京都,崇祯帝惨亡,多尔袞表示“不胜发指”,他要“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多尔袞认为,吴三桂请他认关是为了报明朝皇帝之恩,所以盛赞吴三桂与李自成流贼不共戴天的行为是忠臣义举;转而他又劝吴三桂,希望双方不计“射钩之仇”,如果吴三桂能够率众归顺,一定封以故土,晋为藩王,这样,国家的仇可以报,自己身家性命可以保,世代子孙都可长享富贵了。

  吴三桂在接到多尔袞回信后,只是一个劲地又派人去催促多尔袞赶快出兵。当清军距山海关十里时,吴三桂又送来情报,说李自成的军队有一支已经到达山海关外了,情况十分危急。从《清史稿》卷二百十八《睿忠亲王多尔袞列传》记载看,在多尔袞清军还没有进入山海关之前,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军队主力已经不在北京城内了。双方先是在“一片石”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清军将李自成属下唐通带领的军队打得大败。吴三桂在山海关恭迎多尔袞,最后商定,多尔袞的清军每个人“以白布系肩为识,先驱入关”,与李自成军队作战。

  殊不知,吴三桂将山海关大门向清军打开的那一刻,如同引狼入室,明王朝已经是雪上加霜,被彻底推向永劫不复的灾难深渊了。

  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的20万大军在山海关内“自北山列阵,横亘至海”,严阵以待。从布阵情况看,多尔袞的清军很难将战线拉长到渤海边,但多尔袞很快看出了破绽,认为李自成的军队阵容虽庞大,但“首尾不相顾”,清军可以“伺敌阵尾,待其衰而击之”。在双方激战过程中,又突然遭遇大风扬沙来袭,咫尺之间不辨人马,但待大风一停,清军快速杀出,“马迅矢激”,直捣李自成军队腰部。李自成登高望见,发现清军已形成压倒态势,只好策马逃走,途中将吴襄杀害。清军无不一以当百,乘胜追击四十里,李自成农民军彻底溃遁,“自相践踏死者无算,僵尸遍野,沟水尽赤”。(《明史•流贼列传》)

  进入梦寐以求的山海关、踏上大明王朝京畿后,多尔袞也曾对诸将交待:此行目的是“除暴救民,灭贼以安天下。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谁若不遵守约定,谁将受到惩罚。到了五月,清军已经驻扎到北京郊县通州了,而李自成的人马在清军抵达前一天,就焚烧宫阙,载着辎重向西奔去,离开了北京城。多尔袞命令诸王与吴三桂各率所部继续追击,自己则整军进入京师北京。

  赶跑了李自成的多尔袞自比“周公”,表示要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时年6岁)。由于此时顺治皇帝还在盛京(沈阳),所以在入城仪式安排上,队伍前面仍然应是皇帝“卤簿”,后面才是多尔袞的“仪仗”。多尔袞代表大清皇帝,在武英殿接受了包括明朝降臣在内的众大臣“万岁”欢呼朝拜。一直到六月份,清朝才决定“定都燕京”;到了九月份,顺治皇帝开始入山海关进京,当时多尔袞率诸王群臣到通州去迎接;顺治皇帝到了新的都城北京后,封多尔袞为“叔父摄政王”,赐貂蟒朝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再说多尔袞进入明皇宫后,代表清朝皇帝接受了众大臣朝拜,接着又听从谋臣建议,为崇祯皇帝“发丧三日,具帝礼葬之”。可怜崇祯皇帝,先是被李自成安葬了一次,现在又被多尔袞安葬了一次。但究其实,他们都是明王朝的掘墓人。

  二.多尔袞与史可法对话,只承认清朝是从李自成手中夺取了政权。

  自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后,紧接着就是清军入关进京,这些事都发生在四、五月间。再说明朝福王朱由崧于崇祯十六年袭封父亲朱常洵的爵位,王府地点在洛阳。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师失守后,朱由崧与潞王朱常淓逃到了江苏淮安,四月份才被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接到南京。五月庚寅日宣布“监国”,以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及马士英俱为大学士;在都城北京已经被清军彻底占领的情况下,朱由崧于五月壬寅日自立于南京,宣布称帝,年号“弘光”,史称“南明”。为了与清军抗衡,朱由崧派遣大学士史可法督师扬州,设江北四镇,沿淮河、徐州一带布置防线;马士英仍然回到凤阳督办军务。

  这边,多尔袞一边派弟弟多铎率军去追剿李自成,一边给南明弘光政权的史可法去信劝降。

  多尔袞在信中,盛赞吴三桂请他入关的行为是“独效包胥之哭”。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行为,等同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为挽救楚国而“如秦乞师”的壮举。

  据《左传•定公四年》载,当年伍子胥为报复楚国,率吴国军队攻楚,致使楚国岌岌可危。为了寻求外援拯救楚国,申包胥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最终感动秦国君臣,决定派兵救楚,史称申包胥“哭秦庭”,又称“申包胥如秦乞师”。毫无疑问,吴三桂的动机与申包胥的爱国行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多尔袞想借此为自己“鹊巢鸠占”寻找历史依据,更想为他和吴三桂的脸上贴金。

  在这封信中,多尔袞还有两处惊人之语,阅后方知什么叫强盗逻辑。

  第一,多尔袞反客为主,指责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续举事的行为是有违“春秋大义”。他认为,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这样做是为了“以防乱臣贼子”。意思是说,崇祯皇帝虽然在景山上吊自杀了,“故君”在没有入土安葬的情况下,“新君”是不应即位的;在“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的危急情况下,是清军应吴三桂之邀入关,赶走了李自成,推翻了“大顺”政权。

  多尔袞难道还要明朝福王朱由崧来感谢他?他可能忘了,清军虽然赶跑了李自成,但清朝政府随即由盛京迁都北京,而不是将明朝江山继续交给朱姓王朝。在这种趁火打劫、趁人之危的情况下攫取明朝江山,多尔袞还恬不知耻地指责福王朱由崧的行为是“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他俨然已把朱明王朝国土早已视为是他爱新觉罗氏“大清”朝所有了。

  第二,多尔袞不承认清朝夺取了明朝政权。他认为,清朝“国家抚定燕都,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坚持认为:明朝江山是由李自成推翻的,现在清朝将金銮殿从盛京搬到燕京,是从李自成手上夺来的,而不是从明朝手中夺得。多尔袞甚至反过来责问福王朱由崧及史可法他们:“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他认为,清军不畏艰险入关,耗费财物,是为了帮助明朝“代为雪耻”,明朝朱姓子孙应该对清朝感恩图报,这样才算得上是“孝子仁人”。

  多尔袞这是沾尽便宜又卖乖,拿走了明朝神器还要明朝感谢他。既然你是来帮助明朝赶跑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那就应该像当年秦国帮助楚国那样,只是帮助而不占据拥有,迅速退出山海关才是呀,就不应该有将清朝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的举动呀。清军入关行为,不可与春秋时期秦国帮助楚国的义举同日而语。

  正是在这种强盗逻辑演绎下,多尔袞一方面劝史可法要向吴三桂学习,不要贪恋“瞬息之荣”,如果“重故国无穷之祸”,最后反而“为乱臣贼子所窃笑”,不如早日率“南州群彥,翩然来仪”,一方面又在书信中恫吓史可法:不要以为长江天堑不能飞渡,清军人马雄壮,兵源充足,完全具备当年前秦苻坚进攻东晋时所宣称的那种“投鞭断流”的实力,即清朝军队每个士兵的马鞭子如果投到长江里,定能截断长江水流。他又劝谕史可法,之前整个明朝政权都对付不了一个李自成的农民军,现在想用“江左一隅”来“兼支大国”,与清朝抗衡,胜负无需借助“蓍龟”占卜就已经很明瞭了。

  在接到多尔袞的书信后,史可法旋即派人送去了自己的回复,“语多不屈”,表达了要与清军血战到底、光复明朝江山的决心。

  据《清史稿》卷二百十作《豫通亲王多铎列传》和卷二百三十五《图赖列传》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当李自成的主力被赶出陕西后,豫亲王多铎又“移师下江南”,四月份到扬州后,“围七日,克之”。攻破扬州城,“执明大学士史可法杀之”。紧接着,多铎又率清军过江,攻下南京城。明福王朱由崧准备乘船逃往芜湖,正在登舟渡江时,被图赖“扼江断渡”。护卫明王的将领田雄、马得功二人只好“以福王降”。南明王朝“流亡政府”在南京这一站很快就宣告结束了。(未完待续)

  束有春 2021年10月4日定稿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吴三桂;尔袞;山海关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