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大清皇帝的雨雪情
2021-09-03 16: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下雨下雪是天公老爷的与生本能,是一种极其自然现象,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正是有了雨雪的出现,才使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得以水量充沛、万物生长、生生不息。正因为是自然现象,所以人类对于雨雪的降临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从古到今,如果雨雪天气如人所愿时,我们会用“好雨”“澍雨”“及时雨”来赞美,用“瑞雪”“祥雪”“白雪”来比况。如果雨雪天气不如人愿、一个劲地倾洒大地、甚至造成雨灾雪灾恶劣天气时,人们又会用“淫雨”“狂雪”来表达心中之怨。但无论是黎民黔首还是贵为天子,人们从心底里祈求的,永远是希望天公能够带给人类以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瑞雪兆庆,人们天神地祇的崇拜敬畏之心没有完全丢弃。

  人类对雨雪天气的探究是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崇拜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极少数人肉眼观天象、看云识天气的漫长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江湖术士形成的“望气者”队伍到现代科技发达后的“气象预报”过程。现代人们通过广播电视及新媒体来轻松获悉天气情况,但这种普罗大众式的认知天气变化情况的便利,也只是百年左右的事。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土地上出现的最早气象台是1849年由俄国教会在北京建立的“北京地磁气象台”;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气象台就在我省的南通市,由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南通博物苑测候室的基础上,于1916年10月建成的“军山气象台”。军山气象台是中国人开创气象事业的开始,南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气象事业的发祥地了。

  在以农牧业为主要支撑的封建社会,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历代帝王都在关心自然天气变化,尤其是对于雨雪天气的重视。他们通过祭天祀地、祭山川鬼神等形式来表达对天公等自然神的尊重、依赖,同时更包含着恐惧心理的存在。如果遇到久旱或久涝等极端天气时,封建帝王在束手无策、祈求不灵的情况下,有的通过下达“罪己诏”来表达忏悔之情,希望天公只惩罚自己,不要让黎民百姓受累遭殃。从秦皇汉武到唐宋元明清,我们通过阅读史籍文献,屡屡看到这种天子跪拜天公、祈求风调雨顺的身影。

  纵观历史,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清代皇帝对雨雪天气等自然现象的重视程度,应是最为系统完整、坚持时间最长、几乎达到与大清王朝相始终的程度,《清史稿》“帝王本纪”中的大量记载,着实耐人寻味。

  清王朝由满族人建立,他们对以中原为主体的华夏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仪文化,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加深、继承利用并发扬光大、为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过程。我们姑且不论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我们从6岁登基的清世祖顺治皇帝1644年入关后来看,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就让礼臣们着手修订礼书,以为“庶民轨则”。到了清圣祖康熙皇帝时,曾组织人力纂成《日讲礼记解义》供臣工们研读遵循。到了清高宗乾隆皇帝,曾御定《三礼义疏》《大清通礼》等,对大清王朝的礼仪文化建设起到了纲领引导作用。礼仪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华夏文化的根基所在。清朝初期,朝廷明确规定,祭祀分为三等:大祀祭拜对象为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中祀祭拜对象为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群祀祭拜对象为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祠。

  乾隆时期,又改常雩(音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为大祀。同时清朝规定,如果岁旱祈雨,祇告天神、地祇、太岁时,“三请不雨,始行大雩”,所以“雩”祭不可轻意举行,只有到了旱情十分严重、三次祈雨未果时才可举行,它是祈雨仪式的“升级版”。咸丰皇帝时,又将祭拜关圣关羽、文昌帝君上升为中等祭祀。到了光绪帝末年,又将祭祀先师孔子上升为大祀,有皇帝亲自参加祭祀。清朝规定,天子祭天地、宗庙、社稷,如果有特殊情况,皇帝可以派遣大臣去代为告祭。举行中等祭祀时,皇帝可以亲自参加,亦可以遣官代祭。举行群祀时,主要由大臣百官去完成。

  清朝从顺治元年(1644年)正式建国,到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前后历时268年10位皇帝,每位皇帝都留下了祈雨或祈雪的纪录,粗略加起来,竟达150次之多。他们祈雨求雪的时间、地点、次数不尽一致,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希望天公能够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普降甘霖和瑞雪,以保民生福祉和社稷安宁。当然,如果雨雪过多、特别是雨水过多而造成灾害时,也是大清皇帝举行祈祷仪式的一个理由。在出现极端天气、尤其是久旱或久涝天气情况下,大清皇帝除了举行祈祷仪式,有时也采取一些人为措施,比如皇帝向天公忏悔、向天下百姓苍生忏悔;或者重新审视为政得失、让大臣们提意见;或者要求司法部门重新审定案件,防止出现冤假错案,对一些罪行轻的犯人予以赦免等。

  《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十年的夏四月壬子日,顺治帝“以旱,下诏求直言,省刑狱”。顺治十四年夏四月丁亥日,“以久旱,恤刑狱。辛卯,祷雨于郊坛,未还宫,大雨。”祷雨仪式很隆重,顺治皇帝要斋戒三日,冠服浅色,禁屠宰,罢刑名,在举行正式祭祀仪式时,皇帝要穿素服步入祭坛,“不除道,不陈卤簿”,即不搞道路戒严和车马仪仗随从,以表诚心。祭坛上设酒果、香灯、祝帛暨熟牛脯醢,祭祀时不奏乐,不设配位,不奠玉,不饮福受胙,一切以敬奉天公为上。顺治十七年六月丙申日,“上以祷雨,步至南郊斋宿。是日,大雨。戊戌,祈天于圜丘,又雨。”这次祈雨活动,顺治皇帝从皇宫步行到祭祀地点圜丘,在那里吃斋饭过夜,天公可能有所感动,当天就下起了大雨;过两天正式举行祈祷仪式后,天公果然又下起了大雨。顺治帝入关后,至少举行过两次正规的祈雨活动,为后来的皇帝们树了榜样。

  在康熙皇帝的的60年皇帝生涯中,除了亲祭方泽神、社稷神等,曾经先后于康熙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十九年、五十三年的冬至日这一天,“祀天于圜丘”。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皇帝经常举行祈雨活动,前后至少举行了8次——

  康熙十年三月庚午,“以无雨风霾,下诏修省”;夏四月壬辰,“上诣天坛祷雨。甲子,雨。”康熙十七年六月丁亥,“上以盛夏亢旱,步祷于天坛;是日,大雨。”康熙十八年夏四月己卯,旱甚,“上步祷于天坛,是日大雨。”康熙十九年夏四月丙子,“上祈雨天坛,翌日,雨。”康熙二十六年六月丁酉,“上素服步行,祈雨于天坛;是夜,雨。”康熙五十年夏四月乙未,“命礼部祈雨。庚子,大雨”。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康熙皇帝先命令礼部祈雨,到了五月庚申日,“上驻热河,斋居祈雨。”甲子日果然下起了雨。这一次祈雨成功,康熙皇帝很高兴,对众位臣工们说:“宋儒云:‘求雨得雨,旱岂无因。’此言可味也。”己巳日,“京师远近雨足,上复常膳”。一直到雨水缓解了京师一带的旱情,康熙皇帝才开始正常用膳。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辛巳,“以旱求言。壬午,雨。”这一次虽然没有向雨神祈祷,但康熙皇帝采用让大臣进言进谏的方式来向天公表示自己的诚意,天公果然作美,下起了及时雨。也就在康熙五十九年这一年的冬十月甲子日,康熙皇帝诏告天下:“朕临御天下垂五十年,诚念民为邦本,政在养民。”康熙六十年三月乙丑,针对群臣请上“万寿节”尊号的请求,康熙皇帝没有同意,他认为,为皇上加“尊号”是一种相沿陋习,是大臣欺弄不学无术帝王的做法,“本朝家法,惟以爱民为事,不以景星、庆云、芝草、甘露为瑞,亦无封禅改元之举。”其爱民养民的心路历程,我们从祭祀天地和祈雨的举动中已不难领略。

  雍正皇帝关注民生,曾于雍正元年、二年的春天“祈谷于上帝”,还亲耕耤田。为了加强农业建设,鼓励人们多种田多打粮食,他采取破格选拔农业人才的办法,“敕州县举老农,予顶戴”。即让各州县推举会种庄稼的行家里手,给他们授予官服官帽,委以重任。在处理国家和地方资本运用问题上,雍正皇帝坚持国家能办的事一定由国家来办,不能增加基层负担。雍正五年十二月,太仓州属之七浦士民愿自行修濬,即民间自愿出资疏浚运河水道。雍正皇帝不许,对众臣工们说:“民间之生计,即国计也。国用不敷之时,不得不藉资民力。方今国用充裕,仍发帑银给之。”在为民祈雨这个问题上,雍正皇帝虽然只在雍正二年二月举行过一次,但却把祈雨的地点从京师放到了京郊:“上祈雨于黑龙潭”。从此,黑龙潭成了清朝皇帝祈雨的又一重要场所。

  黑龙潭就在今天北京市房山区的佛子庄乡黑龙观村的前面,自宋代以来,这里就成为北方人祈雨的圣地,黑龙潭前的龙神庙始建于元代,清雍正皇帝曾赐“甘泽普应”匾额。从此后,乾隆、嘉庆皇帝都把黑龙潭作为祈雨的首选地。

  根据《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在乾隆皇帝举行过的25次祈雨活动中,地点放在黑龙潭的就有18次。

  乾隆五年五月甲寅、七年三月戊子、十二年五月己酉、十五年五月庚戊、二十八年夏四月癸卯、三十一年五月甲戊和丙戌、三十二年夏四月己酉、三十五年三月庚午日、三十六年夏丙戌、四十二年六月己未、四十三年夏四月乙巳、五十二年夏四月戊午、五十五年夏四月丙寅、五十七年夏四月乙卯、五十九年夏四月丁丑,“上诣黑龙潭祈雨”。黑龙潭,成了乾隆皇帝祈祷雨水的理想宝地。

  乾隆二十四年夏四月丁巳,常雩,祀天于圜丘,上以农田望泽,命停止卤簿,步行虔祷。五月辛卯,上诣黑龙潭祈雨。辛丑,上素服诣社稷坛祈雨。丁未,上以雨泽未沛,不乘辇,不设卤簿,由景运门步行祭方泽。六月庚辰,上以久旱,步至圜丘行大雩礼。是日,大雨。这一年祈雨次数较多,除了到黑龙潭一趟,还到社稷坛等地,说明当年京师一带的旱情十分严重。

  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乙未,“以祈雨,命刑部清理庶狱,减军流以下罪”。乾隆六十年夏四月戊申,上诣广润祠祈雨。六月戊子,以旱,命刑部清理庶狱,减徒以下罪,承德府如之。这些都是乾隆皇帝企图通过实施仁政手段来达到祈雨目的再次说明。

  又据《清史稿•仁宗本纪》:嘉庆元年夏四月丁酉,上(嘉庆皇帝)侍太上皇帝(乾隆皇帝)祈雨黑龙潭。是日,雨。这一次是老皇帝乾隆与小皇帝嘉庆一道来到黑龙潭求雨,其规格之高、重视程度之高,堪称无与伦比。

  在嘉庆皇帝20多年皇帝生涯中,不仅有祈雨,更有祈雪,祈雨祈雪地点有的在黑龙潭,还有在“大高殿”等。据粗略统计,嘉庆皇帝的祈雨祈雪活动,加上与乾隆皇帝一道参加的那一次,一共举行了14次。

  嘉庆五年闰四月丙午,上步祷祈雨。嘉庆九年五月甲午,上祈雨黑龙潭。嘉庆十二年三月辛巳,上祈雨。甲子,雨。夏四月庚子,上祈雨。五月己丑,雨。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壬辰朔,命皇太子诣大高殿祈雪。己亥,上祈雪。乙巳,雪。嘉庆十六年夏四月甲子,上祈雨。五月丁亥,上再次诣天神坛祈雨。庚寅,雨。嘉庆十八年夏四月甲寅,上祈雨。五月庚辰,上祈雨。壬辰,雨。嘉庆二十二年五月辛酉,上祈雨。壬戌,雨。嘉庆二十三年十二月戊辰,上祈雪。嘉庆二十四年闰四月己酉,上诣天神坛祈雨。

  大高殿又名“大高玄殿”,位于北京紫金城的皇城之内,在北海公园之东、景山之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是我国唯一一座明清两代皇家道观。自从嘉庆皇帝开了个头,经常在冬天到大高殿祈雪,后来的道光皇帝更是保持了这一做法,在那里不仅求雪,还可以求雨。

  据《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道光皇帝在近30年的皇帝生涯中,有48次祈雨祈雪举动,是清朝10位皇帝中祈雨祈雪次数最多的一位。

  道光元年夏四月丙戌,常雩,祀天于圜丘。丁未,上诣大高殿祈雨。道光二年正月辛酉,祈谷于上帝。十一月壬辰、十二月丙午,“上诣大高殿祈雪”。十二月癸丑,“上以祈雪未应,命再祷七日”。道光四年五月己巳,上诣黑龙潭祈雨。甲戌,雨。十二月己未朔,上复诣大高殿祈雪。道光六年夏四月甲子,上诣黑龙潭神祠祈雨。道光七年二月甲戌、三月丁酉、六月壬午,“上诣黑龙潭祈雨”。六月丙戌日,老天终于下了雨。道光十一年夏四月癸卯,“上诣黑龙潭神祠祈雨”。

  道光十二年夏四月癸巳,祈雨。戊戌,雨。五月庚申,上祈雨于黑龙潭;戊辰,上诣天神坛祈雨。六月庚辰,上步诣社稷坛祈雨;壬午,求直言;丁亥,上诣黑龙潭祈雨;癸巳,上步诣方泽祈雨;癸卯,上自斋宫步诣圜丘行大雩礼,是日,雨。道光十二年,道光皇帝祈雨的地点除了黑龙潭,还有天坛、社稷坛、圜丘、方泽等,说明皇帝在祈雨这个问题上是十分投入,十分执着认真,当着朝政大事来抓。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丙戌、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癸丑,“上诣大高殿祈雪”。到了道光十五年夏四月丁巳,上诣黑龙潭神祠祈雨。五月丁丑,上复诣黑龙潭神祠祈雨;庚辰,雨。十二月己未,上再诣大高殿祈雪。道光十六年五月丙申,上诣黑龙潭祈雨。十一月癸卯,上诣大高殿祈雪。十二月丁巳,上再诣大高殿祈雪。癸亥,雪。道光十八年闰四月丙子和五月丙午,“上诣黑龙潭祈雨”,并且这两次祈雨后,都很快有雨水降临。这一年的十一月丁巳日、乙亥日、丙戌日,道光皇帝是连续三次“诣大高殿祈雪”。说明这一年的冬天,京师所在的北方地区是少雪干旱的天气。

  道光十九年夏四月戊子,上诣万寿山殿祈雨。道光二十年夏四月戊寅、道光二十二年夏四月甲午,“上诣黑龙潭祈雨”,并且再次强调黑龙潭是“神祠”,很显灵气的。

  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丁酉日、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甲申和十二月癸巳朔及辛丑日,道光皇帝前后四次“诣大高殿祈雪”。道光二十五年夏四月丙午和五月丁亥日,“上诣黑龙潭祈雨”。十二月辛卯、癸卯、癸丑日,“上诣大高殿祈雪”前后连续三次。道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五月壬戌和丁卯日,“上诣黑龙潭祈雨”前后连续三次。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甲寅,“上诣大高殿祈雪”;辛酉,“上诣天坛祈雪”。

  道光皇帝不断地举行祈祷活动,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一方面也应与当时鸦片战争爆发、“八国联军”外国列强势力入侵、国内农民武装起义不断出现、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等内忧外患的形势原因有关,祈祷自然,向大自然要馈赠,又何尝不是郁闷的心灵得到一次次释放排解!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驾崩,终年69岁。

  《清史稿•文宗本纪》记载,咸丰皇帝生前有9次举行祈雨祈雪活动。咸丰元年五月乙卯,“上诣大高殿祈雨”。咸丰二年夏四月壬午,常雩,祀天于圜丘。咸丰四年五月壬申,上祈雨大高殿。丁巳,祈雨天神坛。十一月丁丑,上诣大高殿祈雪。咸丰五年十二月辛卯,上诣大高殿祈雪。咸丰六年十二月丙戌,上祈雪。咸丰九年三月甲申,上祈雨。庚寅,以旱求言。夏四月丙辰,上再祈雨。

  《清史稿•穆宗本纪》记载,同治元年三月,上躬诣大高殿祈雨者三。同治二年夏四月,“连祈雨”即连续不断进行。同治六年六月己酉,自三月不雨以来,上频祈雨,至是日雨。同治八年五月,自春正月不雨至于是月,上频祷祈。丁酉,雨。同治十年三月,自春初至于是月,上连祈雨。庚戌,雨。同治皇帝这种频繁的、连续的祈雨行为,我们平均每次记载以3次记,至少有15次。与别的皇帝祈雨祈雪不同的是,同治皇帝如果发现雨水过多时,也会“祈晴”即祈祷晴天的到来,如同治十二年闰六月甲午,“京畿久雨,上祈晴”。但是,在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两宫太后”的“垂簾听政”和“同治”下,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上疾大渐,崩于养心殿,年十九”。19岁的青年皇帝过早地结束了生命,接替他的是光绪皇帝,但朝政仍然由慈禧太后把持着。

  根据《清史稿•德宗本纪》的记载,光绪皇帝也是一位经常适时举行祈雨祈雪等仪式、对雨雪充满感情、希望庄稼有丰收好年景的皇帝。光绪元年辛亥日,他就“祈谷于上帝”;这一年的十二月甲申日,“祈雪坛庙”。光绪二年二月丙辰,祈雨。“自是,频祈雨”。即从光绪二年开始,光绪帝就频繁地举行祈雨仪式。从记载情况分析,光绪帝至少举行了22次祈雨祈雪仪式。

  光绪三年夏四月辛卯,“常雩”,祀天于圜丘。光绪三年十二月,是冬,“连祈雪”。“是岁,山、陕大旱,人相食”。可见北方旱灾多么严重。

  光绪四年十一月、五年十一月、六年十一月、十三年十一月、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的“冬至”这一天,光绪皇帝都曾“祀天于圜丘”。光绪六年四月庚子日也曾“祀天于圜丘”,并且这一年的冬天是“数祈雪”,多次举行祈雪仪式。

  另外,光绪九年十二月戊申是“祈雪”,光绪十年夏四月乙丑日是“祈雨”。光绪十一年夏四月己卯是“祈雨”,到了十一月壬寅日是“祈雪”。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丁卯日又是“祈雪”。光绪十三年夏四月己巳日“祈雨”,丙子日以后就“常雩”,到了十一月壬申日又“祈雪”,光绪十四年五月丁卯日又“祈雨”。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光绪皇帝终于迎来了“皇太后归政”的日子,他“御太和殿受贺,颁诏天下”,但实际权势仍然由慈禧太后暗中掌控。在这种情况下,光绪皇帝是继续多做祈雨祈雪、并且还“祈晴”的活:光绪十六年五月己卯,“上诣大高殿祈雨”;光绪十八年五月庚午、六月庚寅两次“祈雨”。结果在光绪十八年六月的丙申日,天公果然下起了大雨。

  值得注意的是,皇帝们也不是只知道祈雨祈雪,如果雨雪天气过长,雨雪量过大,也会造成自然灾害即“涝灾”,针对此,光绪皇帝就举行了与雨水相关的“祈晴”仪式:光绪十九年夏四月丙子日、六月癸亥日,先后两次“祈晴”,说明从四月到六月,北京一带已经雨水过多而成灾了。这一年的六月癸酉日,因“京师雨灾”,光绪皇帝下诏;“于六门外等六处,各设粥厂,拨京仓米万石充赈”。光绪二十年六月癸丑,“京师霪雨,祈晴”,光绪皇帝再次因雨水过多而举行“祈晴”仪式。

  此时,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至9月21日,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进攻,进行了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清史稿•德宗本纪》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丁亥,“皇太后复垂簾于便殿训政”。光绪皇帝虽然皇权再次旁落,但在过了几年后,他的祭祀天地、祈雨祈雪求年丰的权利首先得到了恢复,因为我们从史书记载上仍然可以读到:光绪二十八年辛未,光绪皇帝“祈谷于上帝”;夏四月甲午,“常雩祀天”。“常雩”说明至少进行了三次以上。光绪二十九年三月癸亥,光绪帝又亲祀先农神,并且新耕耤田。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己卯,他又举行了“祈雨”仪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十月癸酉(11月14日),光绪皇帝“暴崩”,享年38岁,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大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皇室男丁不旺、慈禧太后长期母鸡司晨局面得不到扼制的情况下,真的是要走到尽头了。

  据《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记载,3岁的溥仪继位当天就尊奉慈禧为“太皇太后”,同时由摄政王载沣“奉太皇太后懿旨”来监国。谁知第二天,即光绪帝“暴崩”、溥仪上任的第二天下午17点(未正三刻),慈禧太后就在仪鸾殿去世了。大清王朝祸不单行,运数已经走到了心头。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大清王朝末帝祈祷雨雪的身影:这一年的十二月丁巳日,3岁的宣统皇帝举行了第一次“祈雪”仪式,但到了丁卯日是“复祈雪”,到了丁丑日又是“复祈雪”,结果这最后一次,老天果真下雪了,并且到了戊寅日“又雪”,还在继续下雪。就这样,3岁的宣统皇帝上任伊始,就连续举行了三场祈雪活动,并且还真的成功了。估计摄政王载沣是为了带着众位臣工们,陪小皇帝打雪仗、做游戏呢。

  宣统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建立。清王朝被推翻,中国封建社会也彻底结束,大清皇帝们祈雨祈雪、对雨雪寄托的特殊感情,也从此成为永远的历史记忆。

  应该说,大清皇帝们通过150多次的“祈雨”“祈雪”等祭祀仪式所表达出的雨雪之情,包含了对民生冷暖的关爱,包含了对农业生产年年大丰收的期盼,更包含了希望大清王朝江山能够庚续永存的愿望。但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雨水之情是不全面的,因为皇帝们的祈祷行为主要围绕京师及其周边的天气情况来进行;同时更是不科学的,因为自然界的现象是不受人的意志来支配,纵然封建皇帝们祈祷的范围再大再周全,也难以改变或阻挡自然界风雨雪霜降临与否的步伐。经过一百多年人类科技进步发展,今天的我们对于自然界的雨雪风霜自然现象,更多能做到的是可以提前预测而得以做好防患准备,以尽量减少减小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从大清王朝皇帝们所展示的雨雪情中,感受到了那种已经消失掉了的祭祀文化的历史存在,由此将更加激发起我们探索宇宙奥秘、掌握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束有春 2021年9月3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祈雨;皇帝;祈雪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