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 宋诗新解】第六集
2021-02-18 14:4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钟振振  
1
听新闻

  钟振振,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第七集

  书韩幹牧马图

  [宋]苏轼

  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騂皇䮧。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德隐驽顽。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剪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众工舔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

  关于“柘袍临池侍三千”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柘袍,红色袍服。临池,指洗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按:宋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一二注此句:“《六典》曰:隋文帝服柘黄袍及巾带听朝,遂以为常。”(按,《六典》即《唐六典》,旧题唐玄宗御撰,李林甫等注。)所注可称允当。

  又,《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

  《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初,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

  《宋史》卷四七五《叛臣传》上《张邦昌传》:“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服柘袍,张红盖。”

  唐王建《宫中三台》词二首其一:“日色柘袍相似,不着红鸾扇遮。”

  宋洪咨夔《水调歌头·送曹侍郎归永嘉》词:“气脉《中庸》《大学》,体统《采薇》《天保》,几疏柘袍红。”

  又《朝中措·送同官满归》词:“去天尺五城南杜,趣对柘袍红。若问安边长策,莫须浪说和戎。”

  元欧阳玄《陈抟睡图》诗:“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由此可知:

  (一)“柘袍”同“赭袍”,乃赭色,色在红黄之间,非纯红。

  (二)“柘袍”乃皇帝的服装,而非“洗马”者的服装。

  要之,这句是说唐玄宗在一大群宫女的陪侍下,亲临御池边,观看他的骏马们洗澡、戏水。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宋]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关于“独自披榛寻履迹”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披榛寻履迹,包括着两个典故:晋葛洪家贫,他的居住处连墙篱也没有,每天披榛出门,排草入室。汉东郭先生(不是《中山狼》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很穷,大雪天穿着破鞋子,鞋面还可以蔽足面,鞋底却露出了脚趾,在走过的雪中道上,可以看见他的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页)

  按:“披榛”即拨开野生灌木的意思,为古代诗歌中的习用语汇。

  如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六首其四:“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唐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其一:“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

  刘长卿《奉陪萧使君入鲍达洞寻灵山寺》:“遂使康乐侯,披榛着双屐。入云开岭道,永日寻泉脉。”

  白居易《游石门涧》:“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

  朱湾《七贤庙》:“下马访陈迹,披榛诣荒庭。”

  宋石介《读韩文》:“披榛启其途,与古相追驰。”

  强至《题余公亭》:“公自披榛上筑城。以公题榜壮图经。”

  苏颂《和使回过松子岭》:“石径萦纡甚七盘。披榛策马上烟峦。”

  韦骧《板石驿》:“披榛投舍馆,藉草展行樽。”

  苏轼别首《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二首其二亦曰:“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又别首《铁拄杖》:“披榛觅药采芝菌,刺虎鏦蛟擉蛇蝎。”皆是其例。

  “履迹”即人的足迹,诗里也极为常见。

  如唐骆宾王《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网积窗文乱,苔深履迹残。”

  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其二《华子冈》:“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岑参《长门怨》:“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

  李商隐《喜雪》:“寂寞门扉掩,依稀履迹斜。”

  马戴《赠别空公》:“履迹谁相见,松风扫石尘。”

  宋韩琦《邵亢茂才南归》:“履迹见穿期仕汉,璧瑕因指不留秦。”

  黄庶《陪丞相游石子涧》二首其一:“涧下禽鱼识上台。听泉履迹遍苍苔。”

  文同《柏轩》:“沉沉敞幽轩,耸耸列寒柏……主人重端劲,坐若对佳客。时复下抚摩,破藓交履迹。”

  苏辙《次韵王巩廷评招饮》:“会须雪里相从饮,履迹旋平无处寻。”

  苏轼别首《颜阖》亦有云:“使者反锡命,户庭空履迹。”

  又《光禄庵》二首其二:“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诸如此类,也不胜枚举。

  细细玩味苏诗此句,只是说自己清晨去南溪看雪,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路前行而已,似与葛洪、东郭先生之事无关。

  关于“谁怜屋破眠无处”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宴,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正用其事。”(同上)

  按:杜诗“床头”等四句是写自家“屋破眠无处”,东坡这里则是写农家“屋破眠无处”(冠以“谁怜”二字,是说无人怜悯他们);杜诗写的是“雨”,而苏诗写的是“雪”:因此,说苏轼此句用老杜之事,未免有些牵强。

  退一步说,“雨”“雪”同类,还可以通融;但贫民屋破,不蔽雨雪,在古代本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并非老杜个人的独特经历,怎么好认定“屋破眠无处”就是用老杜之事呢?

标签:东郭先生;诗选;临池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