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南京市浦口区聚焦家事矛盾纠纷化解难点,以机制创新、品牌培育、资源整合为抓手,构建多层次、专业化、高效率的家事调解工作体系。今年以来,全区调解矛盾纠纷4347件,开展家事纠纷摸排4230次,其中成功化解家事矛盾477件,占比化解矛盾总数的10.97%,切实将家事矛盾化解在基层。
机制筑基,构建“全链条”家事解纷体系。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导、村社联动”的家事纠纷化解机制,推行“风险联排、案件联处、效力联认”工作模式,确保家事矛盾全流程闭环管控。以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推动整合司法、公安、综治、民政等25个部门资源,将家事咨询、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纳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范畴。邀请家事调解等专业组织进驻,设置12309检察服务中心、法官办公室、心理咨询等驻点服务,形成家事调解全方位法治保障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家事调解工作室建设,在汤泉、江浦等街道建设法治小屋、家事调解工作室,灵活配备专兼职调解员,针对婚姻家庭、财产分割、亲子关系等重点领域,引入专业律师团队参与调解,提升复杂家事纠纷化解能力。目前,全区5个街道已设立20个家事调解工作室,实现街道家事调解服务全覆盖。
品牌驱动,激活“特色化”调解内生动力。联合浦口区妇联,以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为重点,打造“合家浦畅”家事调解工作品牌,涵盖妇儿维权、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家庭教育、财产纠纷调解等。6月27日,开启线上预约功能,将服务延伸至群众“指尖”。深化“一所一品牌”建设,指导各街道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家事调解子品牌。汤泉街道创新“杏”畅调解品牌,通过“14个村级工作站的‘杏管家’+N支流动调解队巡访” 模式,及时摸排家庭、邻里间的潜在纠纷,开展巡回家事调解,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家事纠纷27起。桥林司法所依托“法润长桥”阵地,构建“3+2+1”服务矩阵,打造“桥大叔工作室”调解品牌,推出“三同步”工作法,今年以来已化解异地赡养、财产继承等10余起家事纠纷。
资源聚合,构建“多元化”法治护航格局。建立“浦和学堂”,推动区法院与各司法所建立家事调解专业指导关系,定期发放《家庭类型化纠纷调解指引》,组织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5次,提升调解规范化水平。深化“庭所共建”机制,创新“巡回审判+联合调解”模式,选取赡养、抚养、婚姻等典型家事案件,在村社法治广场、文化礼堂开展现场审理与调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截至目前已巡回审判38次,教育覆盖人群千余人次。联合区妇联、综治中心、76个村(社区)建立家事风险预警机制,每季度分析涉诉家事案件数据,针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12类高频风险点提前介入,推动家事法治服务从“事后化解”向“事前预防”转变。近期,桥林街道七联村在摸排中发现,村民胡某因病去世后且未留下遗嘱,其妻子、子女、兄妹等8人因遗产分配发生严重纠纷,司法所及时介入,向各方当事人阐明法律规定与家庭情况,经过多轮沟通后,最终7名亲属自愿放弃财产继承权,成功化解了此次家庭矛盾。 滕正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