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向新,无锡精绘百年工商名城新图景
熠熠生辉的江南文脉和现代经济在这片土地共生共荣,“百年工商名城”无锡的时代新篇令人瞩目……5月27日,江苏省政府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无锡专场,主题为“聚力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精绘‘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图景”。
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周社根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压舱石”,无锡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奋力交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的过硬答卷。
“经济强”成为鲜明特征。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55万亿元,较2014年接近翻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人均GDP去年达到20.63万元,连续4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多年领跑全省,6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3个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A股上市企业数量全国第八,“中国企业500强”等4张榜单入围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
“百姓富”成为共同追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2:1,苏南最优;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5.6万人,村均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过790万元,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环境美”成为靓丽底色。PM2.5年均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为10年前的三分之一;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二位;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和藻情均创16年来最好水平,万元GDP能耗0.26吨标煤、全省最优,实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全覆盖。
“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生动图景。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群;在省内率先实现一级博物馆全域覆盖;100多个“钟书房”阅读空间遍布全市,连续5届荣获“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七星级奖”;锡剧、紫砂、泥人等非遗生机勃勃,焕发新的活力,社会文明程度指数居全省前列。
当前,无锡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继续走在前、做示范。在稳经济、促转型、防风险、惠民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无锡将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风采。务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争当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坚持先立后破,用新技术巩固传统产业领先优势,力促到2027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分别达43%、55%,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重点发展未来产业整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坚持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无锡特色和比较优势。
二是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更好唱响“太湖美”。坚持把加强太湖治理、重现碧波美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标志性工程,每年投入太湖治理资金超100亿元,力保无锡的13条主要入湖河流在明年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推动太湖水质和藻情一年更比一年好,尽快实现根本性好转。
三是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更好拥抱“大上海”。无锡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坚定参与者、重要受益者,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聚焦互联互通、产业科创、民生保障等领域,更大力度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让上海与无锡的故事越来越精彩。同时,主动发挥产业互补、科创联动、乡贤资源等优势,立足长三角务实推进与粤港澳、京津冀的战略互动,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在无锡集聚、配置、增值。
四是守护传承江南文脉,更好打响“文化牌”。把文化传承与推动发展融合并进,焕新打造太湖明珠、大运河、苏东坡等城市文化IP,持续壮大数字电影等标志性产业影响力,大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交融赋能的文化名城,打造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样本。
无锡将紧紧锚定全国位次和全省比重,强化勇挑大梁的自觉担当,聚力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精绘“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图景,务求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无锡的应有贡献。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