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华日报》历史报道寻博物馆走近市民的轨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回顾《新华日报》历史报道,我们欣喜地发现,博物馆正由“冷”变“热”,走向更多人的生活。
2018年5月19日《新华日报》3版
博物馆与社区:
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2001年5月17日《新华日报》刊发《南京〈文物法〉宣传周拉开帷幕》,当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建设社区”。南京市文物法宣传周期间不仅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宣传文博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探索博物馆在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科学文化和服务大众、服务社区方面的发展新方向。
怎样让博物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更多人的朋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2003年5月18日《新华日报》B02版刊登了《让博物馆成为市民的朋友》的报道。200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朋友”,就这一议题,来自南京文物局、南京博物馆、南京民俗馆等文博界的多位专家进行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南京博物馆馆长指出,博物馆除了接待外地游客,今后的思路应该更加开阔,把社区作为发展朋友的重点区域。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座专家的一致认同,如今博物馆在社区人群的文化生活中已经大显身手。
2003年5月18日《新华日报》B2版
2001年5月17日《新华日报》C1版
博物馆与教育:
博物馆是大讲堂
如今博物馆研学越来越“热”。早在200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就把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定为“博物馆与青少年”,指出博物馆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教育作用。
2006年5月18日《新华日报》B04版刊登文章《把博物馆办成青少年的大课堂》,文中提到把博物馆办成青少年大课堂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吸引青少年走进和爱上博物馆。“不少孩子、家长和老师反映,不少博物馆不好看不好玩。布展‘成人化’,学术味过浓,而趣味性不足。很难吸引学生。”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博物馆变得生动有趣,以文化之美浸润课堂。
2016年5月19日《新华日报》第14版
博物馆与观众:
新方法连接新观众
博物馆怎样亲近观众是“国际博物馆日”一直关注的话题。本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人也开始思考如何让博物馆与市民更加亲近。2007年5月18日《新华日报》B3版刊登《博物馆怎样更亲近公众》,文章提到当年博物馆与公众并不“热乎”,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南京博物院宽大的展厅里只有一个外国旅游团和零星的几个参观者;南京市博物馆里人倒是多一些,但都是外地的旅游者和居住在周围的老年人,很少看到中青年和孩子的身影。可见,当年博物馆与观众是并不亲近的。
近年来,博物馆一改从前的高冷,变得好看又好玩,也更加亲民。2016年5月19日《新华日报》14版刊登《不再高冷,博物馆变得好看又好玩》,“夜幕降临后,南京博物院建院80多年来第一次夜间开放,5000多人提灯夜游。夜晚的南博不光好看还好听:新石器展厅能听到石器打击乐,汉代展厅有编钟表演,徜徉在江南艺术时有演员唱昆曲,古琴和箫的合奏从远处飘来,看清代宫廷展览时,自鸣钟会像100多年前那样报时……”报道中说,这样的创新行为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观众。2015年,江苏全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6000万人次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观众”,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2018年5月19日《新华日报》3版刊登《古老文物,就该这样时尚圈粉》,报道称:“有心人会发现,这些年博物馆一改高冷面孔,开始用各种手段连接公众,通过现代科技、创意活动和文创产品,几百岁、几千岁的文物变得时尚又年轻,吸引越来越多的新观众。如今,逛博物馆也和看电影、旅游一样,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吴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