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镌刻“传世经典”
2024-03-17 21:2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姬传涛 钱海盈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早上8点,南京淮海路上车水马龙。一侧是烟火气升腾的新街口商圈,另一侧,一座朱漆大门、飞檐翘角的古朴宅院映入眼帘,门额上篆刻着“金陵刻经处”五个金字,闹中取静,颇有“大隐隐于市”的雅趣。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金陵刻经处的“经版楼”内保存着约12.5万块经像雕版,最早的古版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被誉为“活着的古代印刷博物馆”。

  推开金陵刻经处流通展示中心的大门,墨香扑鼻,古色古香的木架上整齐陈列着一摞摞线装书籍。在中心一隅,安置着一方木桌,一盏台灯,一把刻刀,一支细刷,这里便是第七代雕版人邓清之的工作台。

  手握刻刀,俯首雕凿,邓清之的神情虔诚而专注。拂去木屑,方寸之间,古老的东方文化之美跃然而出。

手手相传

多重工序凝聚非遗“温度”

  邓清之,金陵刻经处高级刻字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师从第六代雕版人马萌青,与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结缘已有33年,也是金陵刻经处创建150多年来雕版环节唯一的女性传承人。

  “我是1991年从学校毕业到金陵刻经处和师傅学习手艺的,那个时候,雕版技艺只有我一个学徒。”邓清之告诉记者,自己曾在校园里系统学习过灯彩、竹刻等技艺,但从零开始接触雕版技艺,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邓清之介绍,每块经版的正反两面要雕刻800字左右,一般采用老式宋体字样。即便是技艺精湛的雕版师,也需要孜孜不倦雕刻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一块经版。

  独守清净一角,潜心钻研技艺。邓清之跟着师傅马萌青反复练习雕刻,每日坚持刻上百个字,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从未间断,直到每一个字的雕刻手法、刀诀都烂熟于心。她还将自己从小所学的书法、绘画技艺与雕版工艺相结合,于守正创新中赓续文脉,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从棠梨木刻版上的肌理,到纸上的墨韵,150多年来,金陵刻经处一直坚持采用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术刻印典籍。

  走进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展示区,不同的房间对应着不同工序,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负责齐栏的张世英手臂套着护袖,正熟练地将折好的所有书页逐一对齐。对齐后的栏口竖着看要成一条线,且书口纵面平整,才能符合标准,这一步也是后续线装书装订成功的关键。

  记者注意到,张世英的食指和大拇指指甲上各粘了一小截黄色胶带,她告诉记者,对齐页面的时候,特别容易把指甲磨痛,甚至会裂开,所以自己琢磨出这个小窍门。“我干这一行已经30多年了,每天8小时不间断。如果其他工序人手不够,我也会去帮忙。”

  一本线装书的诞生,需要历经写样、刻版、印刷、装帧四道手工程序,其中包括上样、刻字、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打眼、切边、线装等20多个小工序。每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完成,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

青蓝相继

引领“年轻态”文化风尚

  2006年,金陵刻经处的雕版印刷技艺作为我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金陵刻经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马萌青、邓清之等雕版人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手持刻刀、守护非遗文化的“带刀侍卫”。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2012年起,毕业于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古籍修复专业的两名“90后”王康和刘鼎一,接过“衣钵”成为第八代雕版人。“这些年轻人本身素质也很高,都是非遗相关专业出身,和我们来时的情况很不一样。”邓清之表示,过去,自己就像一张白纸跟着师傅从零开始学习;如今,这批新生力量早在校园里就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优秀的专业素养,在前辈们的指引下不断提升技艺,壮大了非遗传承的“生力军”。

  今年江苏省两会期间,作为省人大代表的邓清之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尤其是青年传承人的培养。

  “我自己是2015年开始,在很多院校里进行讲座。2021年,我们在中国药科大学开展了一个长期的授课活动,到现在已经是第四年。”邓清之认为,对于年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专职的年轻人的培养,二是普及性的培养。“首先要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这个技艺,然后他才能够有兴趣来钻研,等到他真的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再具体地培养他来做精致的学习。”

  在每日修补旧藏、雕刻新版的同时,邓清之一直思考着,如何把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推广到更远的地方。令她振奋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喜欢国潮文化,“关注多了,也能够更好地培养我们非遗新人。”

  致力于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近年来,马萌青、邓清之等雕版技艺的传承者们走进校园,在北京联合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开设专业课程;金陵刻经处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项目入选第二批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项目……每周的高校选修课上,看着学生们埋头沉浸于雕版世界,邓清之的内心充满喜悦:“我发现,很多学生并非功利性地追求成品,而是享受沉浸其中的过程,甚至只想听一听雕刻木版的声音,从日常生活的喧嚣中收获一份宁静。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人永远需要这样的手工技艺。”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钱海盈)


扫一扫 视频更精彩

标签:金陵刻;技艺;印刷技艺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