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大家行走山西大美河山的导游”
鲁奖得主李骏虎分享中华文明探源的山西“叶脉”
11月20日,由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南京止一堂公司举办的“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文学活动第21回如期而至。鲁迅文学奖得主、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做客初见书房,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徽昭对谈,带领现场读者共同走进散文集《文明叶脉——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山西》,领略山西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文明溯源最好的佐证地”
“五千年文明看中国,实际上主要看山西。”李骏虎说,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到处都是文物遗址、名胜古迹。
70后作家李骏虎生于山西临汾洪洞县的古镇甘亭,这里是“唐尧故园”所在地。他说,在自己对中华文明还缺乏深入认知的儿时,帝尧、帝舜就已成为家乡人“长辈”“邻居”般熟悉的存在。
中国民俗协会专家曾带领北大博士研究团队进入洪洞县,全程跟踪拍摄研究,最终,他们饱含感情的学术成果,将洪洞走亲这一习俗成功推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比考古得到的东西,这些中华文明的活标本或许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们在一代代人的灵魂血脉中传承下来。”李骏虎说。
“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价值无可替代。”李骏虎觉得,山西是中华文明溯源最好的佐证地,它有力诠释着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当中的独立地位和从未中断的特征。
“探讨新时代山西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山西文旅资源丰富多元,正所谓“地上文物看山西”。今年4月,李骏虎散文集《文明叶脉——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山西》正式走进大众视野。全书以“文明叶脉”“人文精神”“表里山河”“锦绣龙城”“赤子之心”“东西南北”“梦回天府”七部分向读者娓娓道来数千年的三晋文化。
作为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作家,非专业学者出身,李骏虎说,系统梳理山西文明难度极高。于是他采用“取巧”的方式架构《文明叶脉》,即寻找山西在中华文明链条上关键节点上的作用。
“纵向上,我选取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与‘晋’紧密相关的几个关键阶段,比如说尧天舜日,比如说桐叶封弟,比如说大槐树移民;横向上,我主要就文旅融合和文化产业这一新时代课题,把山西同四川和南方省份进行了调研对照。用这一方法,把山西的历史文化和文旅产业放到中华文化的版图上研究,探讨新时代山西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愿把本书作为山西解说词赠予大家”
《文明叶脉》的特别之处在于,追求数字和提法的精准。李骏虎告诉读者,在日常的碎片化工作文件阅读中,他喜欢把其中关涉文旅的、历史文化的内容摘抄下来,平日读报、看书,遇到有用知识也会分门别类记下来,就这样前后积累了大概十几个笔记本。“这本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散文化的调研报告。”
在李徽昭读来,《文明叶脉——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山西》文字温润,可读性强,全书充满文化浸润感,个人情感投入深厚。
“我非常热爱家乡山西,尤其是山西的历史文化。”李骏虎说,出版《文明叶脉》更多为了宣传山西文化、促进山西文旅发展。《文明叶脉》出版时,他将稿费全部换成了书,每次出差采风都会多带几本,送给所到之处认识的朋友。
“平心而论,本书出版不求经济回报。希望《文明叶脉》成为山西历史文化的一种解说词,我愿意做大家行走山西大美河山的导游。”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