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摄政”与“托孤之臣”“顾命大臣”(一)
2023-11-21 21: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历史自夏王朝进入“家天下”奴隶制社会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成为“天下”国体的主要特征,一国之命运系之于皇族王族一姓之盛衰,皇族王族一姓之盛衰又直接关乎国运之治乱。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建立后,如何维系和巩固发展下去,执掌权杖的帝王如何一茬接一茬地将接力棒在帝王家族谱系中传递下去,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最为关注的大事。

  但仅靠一姓一族之力,并且强调血脉嫡系,强调“嫡长子”继承制或“兄终弟及”,出现权力交接时“青黄不接”现象就在所难免。接过权杖的新主或因年幼、或因能力未臻佳境等原因,亟须借助外力来襄助,做好过渡,因此,由非帝王者“摄政”、帮助统治者主持朝纲、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现象出现了,“托孤之臣”“顾命大臣”应运而生了。

  这些能够取得“摄政”资格的“托孤之臣”或“顾命大臣”,他们以自己的德能忠诚取得年迈或即将告别人世的最高统治者高度信任,成了专门为皇权卖命、掌控国家命运的“主力替补”式政治人物。但在摄政期间,如何拿捏把握好政权运作的分寸,如何把自己摆在配角位置而又担负起主角的责任,是最能考问他们政治智慧的。对这些“摄政”者的命运进行分析观照,有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存在的复杂政治现象认知了解,对历史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有所感悟。

  那么“摄政”源自何处?出于何人?其原始含义又是何指?我们必须首先厘清。

  一、虞舜“摄政”犹如后起之“太子监国”

  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是谁第一个扮演了“摄政”角色?应是三皇五帝时代的虞舜。但舜的摄政者角色与后来出现的摄政者又有着本质区别,更多带有太子“监国”职能,因为他是被尧帝选为接班人后,通过摄政锻炼而成长起来,最后通过“禅让”而继承了天下共主之位。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帝有一天召集“四岳”即各路大酋长们开会,对大家说:“朕在位七十载”啦,你们当中有人能够“践朕位”接我的班吗?尧帝在这里称自己是“在位”70年了,那么他又是多大年龄即位?此时又是多大高龄呢?据《史记》“正义”引《帝王纪》及“集解”引晋皇甫谧的论述可知,尧帝是在20岁时得到兄长帝挚的禅让而当上天下共主的。由此可知,此时的尧应该是90岁高龄了吧,已经属于地道的“笃老”级别人物了。

  再说“四岳”见尧帝询问他们当中有没有人来接他的班,都说:“尧帝啊,我们这些人都是鄙俚无德,倘若便行天子事,那是侮辱帝位呀。”言下之意,我等德能都不堪天帝之位,还是你带领我们大家干吧。

  既然如此,尧帝就要求大家不拘一格、不分贵贱地向他举荐贤能之人来接班,“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谁知“四岳”竟是众口一词,一致举荐尚“在民间”且30岁了还没有结婚成家的大龄光棍汉虞舜来接班。

  尧帝之前也曾听说过虞舜这个人,就爽快地采纳了“四岳”意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舜这个未来接班人进行系列考察。

  尧帝先是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时嫁给舜,通过“观其内”、从家庭内部来考察舜,以期达到“观其德”的目的。同时,他又“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相处共事,便于从外部来考察舜的人品。在此基础上,尧帝还要进一步考察舜具备不具备从政为官能力。结果是,舜顺利通过了“慎和五典”“遍入百官”“宾于四门”“入山林川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才能的考察与生存考验。

  《史记•五帝本纪》又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据此,史书上最早的“摄政”二字开始出现,大臣摄政现象开始产生。

  一晃20年过去了,此时的尧帝应该是110高龄了。舜在各方面考察考验都合格过关,尧帝此时才决定让舜来摄政,《史记》中再次出现尧帝“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的记载。

  尧帝在110岁这个年纪了才同意让舜“摄政”,但还不知天意如何,所以舜还要过“天命”这一关。对于舜自己而言,他虽然受命于尧帝了,但不知天帝同意不同意,所以“犹自不安”。于是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即通过璿玑、玉衡两种仪器来观测日月五星“七政”,最后结果是“齐”,璿玑玉衡运转均符合天象,符合自然规律,舜也坚定了信心,他这位“草根”可以接受尧帝的禅让、将来可以称帝、当天下共主。史书上记载的“七政”,也有解释为“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的,但最终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由舜来继承尧帝位置,是合乎天意和人道的。

  《史记•五帝本纪》又记载:“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这句话中的“辟位”二字如何理解?

  如果将“辟位”理解为是尧帝从110岁开始让舜“摄政”,又过了28年才驾崩,是否说明,尧帝是活到了138岁?

  但我们从《史记》同卷中又读到:舜“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段记载又说明,舜是在尧帝110岁、自己50时“摄政”的,再过了8年到了58岁时,尧帝驾崩了。那么这又告诉我们,尧帝应该只是活到了118岁了?

  我们如果将“辟位”理解为是从舜30岁时被90岁的尧帝因“四岳”举荐而相中,开始作为接班人人选时计算起,则在过了28年即舜到了58岁时,尧帝崩,则又说明,尧帝是活了118岁。

  关于尧帝活的寿岁,《史记》“集解”引晋徐广语曰:“尧在位凡九十八年”;“正义”又引晋皇甫谧语曰:“尧即位九十八年,通舜摄二十八年也,凡年百一十七岁”;又引汉孔安国语曰:“尧寿百一十六岁”。从《史记》记载尧帝在90时知到舜、20年后因年老而“令舜摄行天子之政”、并“荐之于天”可知,尧之“辟位”即让位时间应该等同于舜之“摄政”时间。但现在前贤们已经普遍将“辟位”理解为从尧90岁、舜30岁相知时开始了。

  而事实是,尧在20年后才让舜“摄政”,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辟位”即让位现象出现。尧帝是活到138还是活了118,这20年生命计算的差错,终究是个无法解开的难题,古人也不曾细究,直接将舜摄政的28年纳入尧帝在位的98年中,从而出现了116岁、117岁两种说法,与笔者所论118岁又异。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对“辟位”一词的不同理解,出在对尧帝之“辟位”与舜之“摄政”是不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如果承认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那说明尧帝只活了118岁,如果不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那应承认,尧帝活到138岁。好在,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舜“摄政”时间的确定,并不影响我们对“摄政”现象的追根溯源。

  事实是,尧帝驾崩时,舜仍处于“摄政”状态,一直到为尧帝守丧3年后,舜才“践天子位”,正式当上了天下共主,始称“帝舜”,而这时的舜已经61岁了,所以《史记》称舜是“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舜摄政28年,再加上守丧3年即31年后,才正式走上了天下共主帝位,开辟了中国古代官场“摄政”最早、摄政时间最长的先河。舜在践帝位39年时,因“南巡狩”即到南方巡察时而“崩于苍梧之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最后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由此推断,舜帝只活到了100岁。

  舜是由“摄政”而最后走上了“执政”,是以尧的乘龙快婿身份,接过了尧帝的天下共主权杖,后世称之为“禅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舜在尧帝还活着的时候“摄政”,最后又当了尧帝的接班人,与后世的“太子监国”又何其相似乃尔。(未完待续)

  束有春 2023年11月21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摄政;太子;太子监国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