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家世》讲述西善人百年生活史
2022-04-19 20:5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蔡震  
1
听新闻


长篇小说《家世》讲述西善人百年生活史

  如今,南京秦淮新河南岸岱山脚下,高楼林立,道路宽阔,车水马龙,文化广场、最美书店迎街而立,可谓是一片繁华景象。细心的路人会发现,这里的一些街道路牌上却标注着村落的名字:梅山村路、夏家村路、单家村路、白家凹街……是的,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小小的村落,有许多丘陵,还有许多池塘,可说是风水宝地。人们之所以要借这些村落的名字来命名道路,一定是想留住历史的记忆。那么,在这片土地上究竟有过怎样的传说呢?最近一部由七旬老人张大明创作的长篇小说《家世》,在出版六年后被热心读者推向了网络平台。这部分为上下两卷的六十多万字作品,讲述的正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

她拒绝恋情

从此两人姐弟相称

  《家世》是一部非常好读的小说,故事从清末民初讲起。作者以民间传说开篇,讲述了南京岱山名字的由来,接着言归正传:“按出聚宝门南行方向,在离岱山约有三里地处,坐落着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全村张姓居多,故名张家村……”介绍完之后,作者笔锋一转,“然而,这天清晨,从村南头的张怀宝家中传出了主妇张秦氏及其儿女的哀嚎声”。至此,《家世》的第一代主人公张秦氏出场了。

  张怀宝因积劳成疾,得了肺痨,终因无钱医治,丢下妻子张秦氏、小女冬云、儿子荣春三人,撒手而去。悲痛中,张秦氏也想随丈夫而去。就在她系好上吊绳的刹那,屋外传来了儿子荣春的哭喊声,将她唤醒。张秦氏镇定了几天后,想起张怀宝打短工的赵府,于是背着儿子荣春前去试探,看能否找个活做。赵家收留了张秦氏。至此,张家大小三口人,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因为怕孩子放下后会到处乱跑生出什么麻烦来,她便一直背着小荣春,在赵府打理家务,洗衣擦地。

  一天傍晚在回村的山路上,张秦氏遭遇恶人。隔壁单家村的壮汉单祥福恰好路过,打跑了恶人,救下了张秦氏。两人一来一往,就有了感情,但张秦氏始终忘不掉张怀宝,便拒绝了这段恋情,从此两人以姐弟相称。不久,走出阴影的张秦氏将原先张怀宝向赵府租的四亩半地又重新租了下来,干起了只有男人才干的下田种庄稼的活儿。在“弟弟”单祥福的帮助下,田里的庄稼喜获丰收,一双儿女也一天天长大。女儿冬云出嫁后,和丈夫在中华门外长干桥旁开了一间鸭子店,做起了烤鸭生意。儿子也长成了大小伙子,能够帮着她干点农活,这让张秦氏感到欣慰。

  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也描写了岱山地区的民俗民风。每年的四月初一,岱山的村民都要去金牛镇赶庙会,张荣春也挤在人流中,浏览着各式各样的山货土特产品、小手工艺品。他为自己挑选了一把农具。一阵阵锣鼓声在他耳边响起,一个江湖戏班子赶来唱大戏,张荣春赶紧跑去凑热闹,原来演的是《三岔口》,引来路人阵阵喝彩。

他只想改变家况

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张荣春没有念过学,也谈不上“远大抱负”,但他有一个很直接、很简单的理念,那就是要改变家况,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所以他成了全村最能吃苦耐劳的人。在《家世》中我们看到,第二代主人公张荣春,着实继承了母亲张秦氏吃苦耐劳、勇敢生活的精神。

  严寒的冬天,当人们躲在家中手抱着火炉取暖的时候,张荣春却进山去贩柴火了;炎热的夏日,当人们手握芭蕉扇歇凉于树荫下的时候,他却忙碌在田间和园地里。为了翻盖老旧的房子,张荣春跑到几十里地外的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的码头打零工,一次从船上搬运木材,不慎滑落长江差点送命。一番辛劳没有白费,他换来了盖房子的木材,并将干稻草泡酥在泥土里,让水牛反复踩踏,和成草泥堆砌成墙,然后再在屋顶铺上麦秸草,冬暖夏凉的新房落成了。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张荣春租种的地扩大到了九亩,麦子年产高达一百六十来斤。他还买了一头毛驴,将自家柴山的柴火贩到城里去卖。

  张荣春那“一勤二俭加善想”的思路和做法,成了当地村民的榜样,张家村也成了“岱山模范保”。保长看中张荣春的能干,让他担任张家村的甲长。可张荣春是个低调之人,于是跑到雨花台五贵里去找同族的区长张怀壁说情,躲过了甲长一职。村民们称颂他的人品,周围村子未出嫁的姑娘,无不暗自思忖。隔壁单家村的一个姑娘三姑,经过媒人说合,便成了张荣春的媳妇。这三姑也是个巧妇,不仅能操持家务,也能下地干农活,还为张家生了一个大胖儿子,起名“德邻”。

以普通家族为主体

勾勒百年历史变迁

  《家世》第三代主人公张德邻从小聪明过人。到了学龄,张德邻被送到离家三里地的夏家村念私塾。小德邻很快就学会了认字,《三字经》倒背如流。邻村天福布店里的端木利仁十分看好这个小伙子,他说通了张荣春,将儿子送到店里来学徒,跟着他学做人,做生意。

  张荣春见儿子一天天长大,开始操心他的婚事,动手在自家院子一侧又盖起了三间面朝“三山营”的瓦房。战争年代,布店股东撤资,天福布店也解散关门。端木利仁病中将女儿荷香托付给了德邻,了却一桩心事。

  随后,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张荣春被划为中农并成了团结对象,因勤劳肯干,受到了村里的重用。他把岱山下的梅山庄、单家村、张家村、夏家村、贾庄,五个村组成了一个组,开展土地丈量工作。此时,荷香为张德邻生下了大儿子兴邦,后又生下弟弟兴国、兴盛、兴旺,张家可谓是人丁兴旺了。

  家族世故,就是家世。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自己的归属,自己的家族。一提起自己的家族,难免就要讲到自己家族的名人。张家往上三代基本都是农民,出名也就是在周边几个村落而已。到了第四代,出了一个张兴邦,算是改变了张氏家族的命运。

  张兴邦是张德邻的大儿子,从小喜爱文学,做起了公社调研和宣传工作,还加入了共产党。不久张兴邦调任善水大队任书记,他带领村民们治水建桥,造福村民,赢得了好口碑。

  之后几年,通过飞机勘探发现了岱山北麓地下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计算可开采一百年。张兴邦的女朋友梅小娟被招工进了铁矿,兴邦高兴地称她为“工人老大哥”。到了恢复高考的年代,张兴邦的弟弟兴国、兴盛双双考进了大学。张兴邦和梅小娟成亲后被调到位于鸡鸣寺旁的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任职,一干就是十年……《家世》的故事也就讲到了这里。

  孙中山曾说过,“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中国国民和国家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这种组织一级一级的放大……”过去,有关普通人“家世”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但实际上,“家世”文学本就应既有显赫大家的传说,也有寻常百姓的故事。张大明所创作的《家世》,刻画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家族,在近代百年中的历史变迁和转折。

  《家世》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全书舍弃了“家国天下”的高调,回归到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有什么样的家这一常识中。“家”是社会中最小的单元,家的特性也是血脉的延续。小说《家世》讲述了“家”与“个人”“社会”的联系与羁绊。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在平实的叙述中,讲述日常的家族史,娓娓道来,不急不忙,如同在读一本真实的日记。小说通过张家四代人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兴衰,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家世》一书既传承了中国章回小说的写法,也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流派。作者在叙述个体生活经历的同时,将时代背景、地理环境、自然作物、风土人情,描写得细致入微。这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大都形象逼真而鲜明。凝练而又质朴的文笔,则有其独特的色彩,耐人咀嚼。

  ■记者手记

  “忆当初祖上之时,何等艰难,而观如今气象,多么兴盛,何也?德也,家风也。”在《家世》后记中,作者交代了张家第五代、第六代传人的近况。张兴邦和梅小娟的大儿子张清泉毕业于北京大学,生有一子,起名京壁,年方五岁。二儿子张清廉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有一女,起名沪芳,刚满两岁。张兴邦在市政协秘书长位置上退休后,整理出了张氏一门的家谱,姓名附在了小说结尾处。实际上,好的家风必有传承,必有一执事之人,必有一行事之风。

  《家世》作者张大明,是一位七十开外的退休老人。他在书中序言里写到,他出生在南京远郊一个小山村,童年是在听着曾祖母的故事中长大。当他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萌生了要将这些人和事用小说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念头。只因工作繁忙,无暇写作,直到退休后,才决心动笔。小说自清末民初写起,直写至公元一九九一年,时间纵贯一百余年。小说洋洋洒洒六十多万字,意在尽显张氏家族的艰辛历程。作为一位七旬老者,能够写出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实属不易。

                                                                                      (特约记者 蔡震 文/图)


标签:家世;张荣;家族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