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心理防疫战” 提升精神“免疫力”
□ 张东海
江苏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扬州市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做好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全社会的健康教育。这再次提醒我们,行动战线与心理防线相辅相成,统筹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除了进行“硬核”的医疗防护,“柔性”的疏导关怀同样必不可少。
心定则事成,防疫需防“抑”。研究表明,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个体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南京禄口机场突发疫情以来,很多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随着各项防疫措施愈加严格,不少居民,尤其是被隔离和封控区的居民,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如果不加以干预和疏导,导致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容易让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统一战线”出现漏洞与缺口。
打好“心理防疫战”,特别要关注关心重点人群。针对隔离人员、患者家属等人群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减少由负面情绪引发的非理性行为。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干部职工、科研人员和志愿者们,工作压力和强度大,生理和心理负荷高,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帮助医护人员调节自身心态。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人员轮休,做到张弛有度。
要完善机制与渠道,关心群众诉求与忧虑。心理问题很多是“堵”出来的,只有畅通渠道,让诉求得到回应,排解内心之忧,群众才会有“定心丸”。这一方面,南京市江宁区做出了良好示范。该区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并为援助热线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接线员当班要整理记录来电信息,情绪不稳定的市民来电需重点标注并及时回访;专业人员干预后问题依然严重的,会立即联系社区及公安机关。该区还专门为辖区孕产妇开通了“孕妈热线”,为孕期、产后焦虑不安情绪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要做心理疏导方面的“智者”。要总结以往防疫经验,研判各类群体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做好提前干预。要充分利用网格化、信息化管理优势,走近群众、融入群众,了解群众心理健康状况、对疫情的认知态度等,通过分析评估,识别“高危人群”的心理问题。江宁区在封控区域尤其是一些中高风险地区,发动一批本地居民志愿者活跃在各种聊天群里,现身说法,为左邻右里提供“零距离”的心理抚慰。这是值得肯定并可以复制推广的好做法。
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免疫力”,疫情防控阻击战便有了不可动摇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