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多月超50只“碳中和债”成功发行
2021-04-26 13:28: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孟培嘉 赵伟莉  
1
听新闻

  自“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称“30·60目标”)明确以来,在金融领域掀起一股发行“碳中和债”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自2月份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首批碳中和债券产品以来,截至4月25日,全市场共发行57只碳中和债,发行总额737.7亿元。

  支持“30·60目标”,让“碳”火烧得更旺更持久,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精准聚焦低碳,多行业热情高涨

  2月9日,南方电网、三峡集团、华能国际、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等6家企业注册的首批碳中和债的成功发行,拉开了碳中和债的大幕。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碳中和债的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仅在江苏,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品纷纷落地。

  3月11日,江苏首单碳中和债“花落”苏州。由苏高新集团作为发行主体的首期“碳中和”绿色中票成功发行,发行规模2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3.6%。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集团产业板块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运营。

  4月15日,南京地区发行了首只碳中和债券。该债券为南京金融城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发行,由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牵头承销,发行金额2亿元,期限3年,发行利率3.80%。据初步估计,这一项目可节约1674吨标准煤/年,二氧化碳减排3700吨/年,二氧化硫减排0.978吨/年、氮氧化物减排1,020吨/年、烟尘减排0.199吨/年。

  4月16日,南京江北新区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非公开发行第一期绿色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专项用于碳中和)成功发行。这一债券为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是目前全市场唯一一只集“碳中和”绿色概念与科技创新概念于一体的双料专项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投资业务方向聚焦在碳减排领域且生产产品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科技创新公司的股权等用途。

  同日,苏银金融租赁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非银机构“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债券通),发行规模人民币2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3.55%,受到了海内外投资人的踊跃认购,全场认购倍数达3.8倍。

  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评估认证机构,该公司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刘景允介绍,相较传统绿色债券来说,碳中和债不仅票面利率更低,且支持的项目范围更窄,主要集中在低碳领域。

  “不同于以往发行绿债时笼统的环境效益测算,碳中和债在发行过程中需要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募投项目进行严密论证,到底能够产生多少碳减排效益。碳中和债需要详细披露测算方法、测算依据与测算结果,将碳减排效益精准量化,并在发行后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披露。”刘景允说,江苏是绿色债券发行的重要区域,在此前发行的绿债中,就有不少已经满足了碳中和债的发行要求。预计江苏在这一产品的发行上还会有持续发力。

  多方培育市场,“碳”火更旺

  刘景允直言,由于碳中和债尚属新鲜事物,企业发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发行标准的不了解,以及合适募投项目的选择等。

  新华日报财经注意到,为了帮助企业尽可能详细的了解“30·60目标”,以及碳中和债等绿色金融茶品,江苏各地在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第三方等纷纷推出多种形式的宣介会。

  “金环对话会”是金融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对话,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到生态环保中。在4月8日举行的第六届“金环对话”上,有专家明确指出,未来“金环对话会”将加强对“降碳”的关注,达到两方兼顾。

  4月9日,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绿色金融专委会主办了首场“绿色金融走进企业——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产业发展银企交流会”,数十家银行与企业面对面,探讨绿色金融服务、以及企业低碳发展模式。

  4月15日,江苏中行在南京举行“绿色金融之碳中和债推介会”,向南京地铁、常州轨交、盐城港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政府平台推介碳中和债,并探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创新金融工具推进实体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服务方式。

  日前,江苏银行正式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该行董事长夏平表示,未来将通过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加强气候金融产品创新和气候风险管理等系列举措,推动落实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

  南京银行则积极参与开展各类绿色金融业务。其中,该行利用现有投行牌照协助客户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金融债投资业务方面,近五年来累计一级投资绿色金融债券30多亿元,近两年累计二级交易绿色金融债券20多亿元;绿色信贷领域,服务了辖内众多节能环保项目的建设,目前绿色金融领域的项目贷款余额近400亿元,服务项目近200个。

  助力“30·60目标”实现,绿色金融大有所为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约1.8万亿美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250亿美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表示,央行正汇同有关部门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并构建激励机制方式促进资金进入绿色行业和领域。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董事长束兰根将绿色金融比作低碳绿色项目的“保姆”,即没有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很多低碳绿色技术难以跨越市场应用和推广的门槛期。”除了较为成熟的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市场外,还应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私募股权投资、碳交易等领域发力,完善现有绿色金融体系,形成对低碳项目的精准支持。”他说。

  据了解,目前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公室正会同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等部门探讨在碳达峰及跨境投资领域设立基金的可行性,并将组织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做好设立准备工作;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则在近日赴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商讨碳交易领域的战略合作,试图填补省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资金涌向“低碳项目”的同时,传统行业的转型同样需要绿色金融的“侧目”与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施懿宸提出,在碳中和背景下,一些传统污染大、排放高、能耗大的企业转型压力更大,也需要碳减排工具的支持。“绿色金融本身也需要转型,撬动更多企业走向低碳发展。”他说。

  相关顶层设计正在构建之中。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项目纳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转型金融相关标准,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能源体系和用能行业做好有序、渐进绿色转型。

孟培嘉 赵伟莉

标签: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