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观点】今后,当导演更容易也更难了
2022-03-25 15:33:00  来源:文化产业周刊  作者:任仲伦  
1
听新闻

  2035年,中国将建成电影强国,这是国家电影发展战略。电影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也是科技硬实力发展的重要成果。电影本性是艺术创造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融合,因而它是人才与科技集聚最密集、制作协同程度最高、引领和破圈能力最强的现代艺术领域。

  我们业界有一句话:技术是电影发展的火车头。其言不虚。电影诞生自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没有机器文明,就没有电影的制作与放映。百年以来,电影业一向紧跟科技进步,探索用更好的视听技术呈现电影的崭新魅力。今天全球工业相继进入4.0时代,即智能化时代。这是继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后的又一个崭新时代。所谓新时代,意味着重大的科技革命以及成功运用。在此背景下,电影工业也将迎来一场整体变革。国家《“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这样描述:积极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电影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提升电影摄制水平和特效质量,推动影院视听效果、观影体验、运营监管与服务保障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以说,电影工业的4.0时代,将使影视业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这既是国家电影发展的战略高度,也是电影工业4.0的底层逻辑。

  技术创新带来电影美学的创新。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创造世界影史纪录,其视觉效果如此震撼,核心是数字特效的最新创造与集成。2016年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3D、4K、120帧格式上映,引起格外关注。这部电影以画面高分辨率与高清晰度为特征,竭力展示出数字电影区别于胶片电影的效果。比如高分辨率使得画面可以容纳更多细节,高清晰度使得位移镜头或人物剧烈运动场面不再虚焦或不连贯。当时我在纽约与李安见面曾问过他:全球有相应播放设备的影院很少,他为什么要坚持拍?他说,百年胶片电影形成的表现能力和美学概念,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随风而逝。那么数字时代的电影美学是什么?其表现力会发生什么变化?他想探索。最终,我与李安商定引进《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中国完成率先在全球放映。这是对导演创新精神的致敬。优秀的电影创作者,从来拥有对技术创新的敏锐。

  新的技术导致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当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创作动画经典影片《大闹天宫》,全厂上下花费4年多时间,手绘共有几十万张原稿。而在电影《花木兰》中,三四千个表情各异的士兵,仅仅画了5张士兵表情图,然后用数字技术合成。技术对电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电影制作可以协同分享技术体系。比如,基于云计算技术和高速互联网的电影分布式远程跨域协同制作,推动了制作的网络化共享。2012年我去美国与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特技公司——特艺公司商谈建立合资公司,现场目睹了后期制作全球化远程协作的效果。

  电影技术的进步,确实会让电影制作出现两极化:一是更草根、更普遍。数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让一般的电影制作似乎更为便利,技术掌握的门槛更加低。比如,现在人们都可以用手机拍摄、剪辑视频。所以,各种人跨界当导演的越来越多,这是好现象。优秀人才总是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另一种是更高端、更为专业。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艺术创造能力与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价值电影人出现。目前全球电影行业出现了以电影数字工程师为代表的新型力量。从分镜头开始到影片最终合成,基本可以用数字技术加以模拟、预览;现场拍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特技特效分量逐步增强。所以,前几年风起云涌的电影拍摄基地建设,必然面临着转型与更新。从拥有摄影棚多少、外景面积大小为竞争格局,进入以拥有数字技术制作能力和高价值制作人才为核心的时代。从以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后当导演似乎是更容易了,其实是更艰难了。这是因为最顶级导演既要对艺术有深刻理解和表现,又能掌握至少理解最新技术,从而自如调度先进的高技术团队。《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应是这样的集大成者,中国需要出这样的电影大师。

  中国电影的进步与发展全球瞩目。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电影高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已经成为常态。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电影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对于电影来说,技术创新与艺术创造是电影繁荣的共同标志。所以,推动电影科技的创新性发展,造就一批世界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对于提高中国电影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

  本文刊发于《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第11期 (2022年2月11日)

标签: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协会主席
责编: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