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卸甲“非遗”皮影戏进校园传红色基因
2023-09-09 19:29: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锣鼓声儿响,皮影嗨全场,9月7日下午1点多钟,高邮市第四批“非遗”项目——皮影戏传承人、关工“五老”吴增山、金春连夫妇受卸甲镇关工委、教育中心校邀请,带着其演出家当前往卸甲镇八桥小学乡村少年宫,为八桥小学及八桥幼儿园300多名师生免费表演了《江姐·绣红旗》《永不消逝的电波》《小萝卜头的梦》等红色“非遗”皮影戏剧目,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临时支起的一块透光的白色幕布上,大义凌然、视死如归的江姐在牢房中与姐妹们一针一线饱含深情绣红旗;聪明稚嫩、爱憎分明的“最年幼烈士”小萝卜头在监狱里艰难求学、巧妙传递重要信息;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李侠、何兰芬在白区假扮夫妇为延安发送一份份绝密电报等一个个红色“非遗”皮影戏剧目人物形象在吴增山和他的团队成员操控下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台下,师生们看得入神,如痴如醉,并不时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58岁的吴增山是卸甲镇关工“五老”,也是一名成功的乡贤人士,其老家在卸甲镇郭楼村,他的父亲昔日靠吹糖人、画糖画谋生。受父辈影响,吴增山从小就与这些老手艺打交道,渐渐成了一名民间艺人。21 岁那年,他随父亲去上海闯荡,每天的日子都很辛苦,蹬着自行车到各个学校门口摆摊,赚的都是辛苦钱,每天回到住处,浑身都累得如同散了架。而就在这段日子里,他接触到了皮影戏。

  吴增山告诉记者:皮影戏又叫“灯影戏”,当时在扬州还很少见。在吹糖人、画糖画等老手艺逐渐淡出市场的境况下,为了谋生,吴增山便拜师上海的一名皮影戏师傅,从雕刻皮影学起。一张驴皮,经过加工、落样、雕刻、上色、装订等多道工序,通常需要花费 3 天,刻上 2000 至 3000 刀才算完成,为了专研雕刻皮影戏技术,吴增山在师傅家一住就是3年……1989 年,吴增山与小自己 3 岁的姑娘金春连结婚。婚后,夫唱妇随外出表演皮影戏,为了做到背景音乐和皮影同步,哪怕短短的几分钟皮影戏,夫妇俩也要重复练习二三十趟。这一坚持就是34年,并成为高邮市第四批“非遗”项目——皮影戏传承人。

  为了紧跟新时代步伐,吴增山在表演好传统“非遗”皮影戏剧目《武松打虎》《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沉香救母》等基础上,近年来,他在自己的儿子、儿媳加盟下,还先后编排了《抗疫情》《钟南山》等战疫剧目以及《江姐·绣红旗》《永不消逝的电波》《小萝卜头的梦》《罗盛教》《英雄王二小》,《鸡毛信》等红色题材剧目,带着团队和家当进村、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演出,仅去年以来就先后免费在上海、南京、扬州、昆山、高邮等地义演30多场(次),观众达6000多人次,受到大家的“追捧”。

  今年12岁的李岑汐是八桥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观看了红色皮影戏《江姐·绣红旗》后,她被剧中革命烈士江姐在牺牲前仍然坚定革命信仰,与监狱中与姐妹们一针一线用心用情绣制红旗的场景所打动。在节目表演结束后,他特意上台向吴增山师傅要了江姐的皮影造型,一边学着江姐绣红旗的动作,一边动情地说:“今天看了革命烈士江姐牺牲前绣红旗的皮影戏,我感到很受启发,江姐等革命烈士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仍然想到绣红旗表达爱国之情……我们要继承她们的革命遗志,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今天,我们表演的传统皮影戏,特别是红色题材的剧目,小朋友们看得很认真,我们也非常激动,觉得收获满满……今后,我们会一如既往把红色“非遗”皮影戏带进校园,更多地为师生们进行演出!”演出结束时,吴增山如是说。

  八桥小学校长王斌告诉记者:“我觉得把“非遗”皮影戏与学校德育主题教育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形式非常好……”“今天,我们卸甲镇关工委联合镇教育中心校邀请“五老”志愿者吴增山将红色“非遗”皮影戏送进校园,让师生们在寓教于乐氛围中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很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关工“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的作用,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为关心呵护下一代健康成长建新功!”活动结束时,卸甲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曹荣年如是说。

  通讯员 吴继原

标签:皮影戏;卸甲镇;红旗
责编: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