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风雨墙,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近日,一部反映大运河历史文化、生活场景的短篇小说集《风雨墙》面世,在大运河及里下河一带引起广泛反响、迅速热销,被文学评论家们誉为“运河文学新著”。该书由成都书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系高邮市文联主席赵德清。
文学评论家王干为之作序中指出,全国各地的文联主席很多,但高邮的文联主席位置不一般,不是它的官位有多高,而是它的文化地位不一样。高邮是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出过秦少游、王磐、王氏父子、汪曾祺等一代宗师,尤其近年来随着“汪曾祺热”的渐起,高邮成了文青们的打卡地,文联主席就不是一般的干部了,而是要有文气、有人气的人来担当的。
王干评价说,赵德清的小说也是追随汪曾祺先生的。首先,他的小说里透着对高邮的无条件的爱,他的小说基本都是高邮为背景的。在《王爷英雄》里,直接写道:“高邮州府,地处要冲,鱼米之乡,战略高地”,短短十六字,对高邮的“溺爱”溢于言表。说是“溺爱”,在于“地处要冲”和“鱼米之乡”,并不是高邮的唯一的特色,但赵德清对家乡的热爱是秉承汪曾祺先生的传统。其次,在选材上,赵德清也以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作为楷模,远当下,亲历史,写百姓,道日常,他的小说历史掌故和风俗民情,是努力传达汪先生的余韵的。第三,赵德清的小说还进行新的尝试,比如变换人物视角、偶尔还意识流一下,不只是汪味小说的简单翻版。在《风雨墙》这篇小说里,他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一段今昔交加的传奇,还通过书信的方式展示不同的叙述视角,跨度很大,但基本上吻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说明他在小说艺术上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守旧者,而是探索小说的多种可能性。在繁忙的文联工作之余,能抽出时间来创作小说,实在难得,乃至我在文本中,都能读出他的工作之忙和写作之累。好在工作和写作来说,对他来说都是愉快的。他说,今年五十了,我说,五十只是人生的上半场,下半场会更精彩,会有更多的时间来经营小说和其他文体创作。
该书出版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众多读者关注,抖音号、公众号迅速窜上热门,日销量上百本。当地《扬州日报》文学副刊荐书榜介绍该书时指出,这是一部跨越三十多年的“处女集”。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在那个年代,“文学青年”是一个很时尚的名衔。三十多年来,一路跌爬滚打,重新回到“文学青年”的原点,稚嫩的笔触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气息。与文学断档的“三十多年”,是融入社会的“三十多年”,这颗深藏的文学种子今天才开始萌芽,也可称得上是“犹未晚矣”。通过该书,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归来的少年”。
作者赵德清表示,文学创作,历来应是个人的人生体验与觉悟,以文学的方式向这个世界的告白。基层业余作者的写作,更多是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与热爱,无过多功利追求,付出大于索取,但求在滚滚红尘中压抑或者纠结的内心得到释放与慰藉。这就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区别了,也许稚嫩,也许粗陋,也许无知。唯其可贵的,是一颗不沾灰尘、不惹是非、不甘堕落的文学初心。2016年他在工作之余,创办了“汪迷部落”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四篇汪曾祺相关文章和汪迷们的作品,用民间粉丝的方式宣传推广汪曾祺,以此激发本土作者的文学创作热情,给汪迷建一个文学作品交流的平台,目前关注量已经突破2万人。
该书共9篇短篇小说,主要以运河名城高邮为创作背景。古城高邮起源于七千年前的龙虬庄文明,得名于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建城于汉。高邮位于江之左、淮之南,上控苏皖,下引江淮,水陆要地,兵家必争,商贾云集。江淮平原的一大特色,就是大小湖泊众多,河荡纵横,生态秀美,物产富饶。在历史长河里,高邮具有丰厚的文学创作资源。《风雨墙》《胭脂山》《王爷英雄》等小说主要讲述清末民初的高邮故事,《船娘虹姐》《搓背王》等小说主要讲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邮故事,《幸福啥滋味》《妈妈,我爱你》等小说主要讲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世纪之交的高邮故事,《三轮车夫二憨子》《家装人物轶事》主要讲述现当代的高邮故事。这9篇小说笔法各异,各篇小说主人公不同程度地在旧文化向新文化转换中不断寻找自我,不断创造自我,从不同侧面反映高邮的风土人情和解放革命、改革发展历程,是全面了解高邮、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一个途径。
作者:赵德清 高邮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