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以绿色发展路径推动生态转型
2020-12-29 13:30:00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范海杰  
1
听新闻

  近年来,徐州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旋律,进一步匡正发展理念,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在努力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推动生态转型上持续发力、精准发力。

  绿色发展 转型升级

  “一城煤灰半城土”。曾几何时,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体系一度让徐州跌入历史的低谷。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团队对我市大气污染源进行解析,指出工业污染特别是钢铁、焦化、水泥、热电等重点行业污染是主要因素。

  这座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被时代发展的车轮推向十字路口,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抉择。

  为了给结构性污染实施“大手术”,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全市115家钢铁、焦化、水泥、热电重点企业开展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产业升级正快马加鞭。

  作为传统冶金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中新钢铁集团特钢板材项目兼并收购彭钢钢铁、泰发特钢等钢铁产能,实施减量置换技改升级工程。“项目达产后可实现新增年产350万吨特钢板材生产能力,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展望未来,企业负责人信心满满。

  观念的转变,产业的调整,使徐州找到了腾飞的新起点,也夯实了绿色发展的基础。据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18家钢企中的15家实现全部关停,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性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24家燃煤电厂压减至15家,全市13家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全市化工产业通过“关、停、并、转、调”,全部落实“两断三清”。

  修复生态 还绿于民

  生态保护修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冬至时节,潘安湖烟波浩渺,广阔的湿地中蕴含着勃勃生机。不远处的解忧湖采煤塌陷区治理修复项目正加紧施工,建成后将与潘安湖湿地公园融为一体,成为生态修复治理“贾汪样板”的又一亮点工程。

  从昔日满目疮痍、稼穑不生的采煤塌陷区,到今朝湖阔景美的湿地景观区,贾汪潘安湖地区1160.87公顷的塌陷土地得到了系统修复,为徐州市及周边区域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和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如今,潘安湖地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380万人次,生态产品价值充分显化。

  尝到了“甜头”的贾汪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贾汪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以点带面深入推进矿地融合发展。

  贾汪区的探索实践是我市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除采煤塌陷地治理修复外,我市还积极推进废弃露采矿山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开展京杭运河清水廊道防护林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梯田整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地质环境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为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我市还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遥测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监督管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网络,形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源头防污 系统治污

  称重智能化,标签标准化,台账自动化,审批在线化……企业危险废物入库智能称重完成后,通过手机APP就可完成一键创建电子联单。自“徐州市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建成以来,全市危废管理迈入智能化时代。

  “危险废物处置涉及的管理环节多,审批手续繁琐,给监管部门带来很大工作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运营效率造成一定影响。”市生态环保局危废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与省危废动态管理系统平台对接共享,对危废“能定位、能查询、能跟踪、能预警、能考核”,为企业危废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便捷服务。

  在持续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能力的同时,我市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完善市、县(市)、企业三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体系,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截至今年底,我市已完成8个省考断面自动站点建设,实现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区域全覆盖,建成化工园区大气和下游监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全部实现联网,建成“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

  以推进大数据、预警预报等新技术应用为引领,我市统筹推进监测监控、环境安全和执法监管等能力建设,实现了污染防治及安全生产监管能力系统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标签:绿色发展;徐州市;修复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