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锡市司法行政系统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源头治理,健全调解组织,完善调解体系,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今年以来,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化解矛盾纠纷10万余件,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固善治之本——
源头防范+就地化解,服务作用不断彰显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近年来,梁溪区司法局结合“千名调解员入网格进万家”活动,开展“践行‘枫桥经验’深化‘非诉服务’”专项行动,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点对点”服务、“面对面”解惑、“心贴心”沟通,及时掌握群众的“急难盼愁”问题,积极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扎实做好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处置,助力辖区夯实平安稳定根基。
“太感谢你们了,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居民对崇安寺司法所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近期,东河花园社区某单元楼就加装电梯事宜在征集居民意见,部分低层居民考虑到增设电梯可能带来的采光、通风、噪音等不利影响,便不同意加装电梯。高层居民与低层居民进行多次沟通,但双方仍然分歧较大。
崇安寺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了解该情况后,多次走访摸排,组织召开专题议事会,社区调解员耐心细致地梳理低高层居民矛盾,在双方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逐条逐项提出化解方案,赢得群众的认可,“梯”升居民居住幸福感。崇安寺司法所通过运用“人民调解+援法议事”工作方法,切实为群众纾困解难,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
江阴市司法局申港司法所着力打造包含镇级“成方元+”、村级“和孝”“银龄”等11个品牌调解工作室的“成方元+”调解联盟,充分吸收多名从司法行政、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退职退休的工作人员,拓展“人民调解+”工作模式,实现“大事不出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把预防排查化解纠纷作为首要任务,组织人民调解员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网络,紧盯社会安全风险隐患开展常态化、滚动式排摸分析,实施分层分级化解,切实筑起化解矛盾纠纷的‘隔离墙’‘缓冲带’,防止矛盾纠纷‘外溢上行’。”无锡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海华说。
筑法治之基——
全面覆盖+专业多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积极推进调解组织体系由“3531”向“3NN1”发展,大力发展民生领域和重点产业链、新技术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新型调解组织,加强与协会、商会、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协作......调解组织、调解阵地向全市各领域延伸,无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近日,在新吴区梅村街道商会,两家企业负责人握手言和。从剑拔弩张到真诚感谢,商会调解员是如何化解矛盾纠纷的呢?
原来,两家企业原本因货款支付金额和付款方式产生分歧,一度要对簿公堂,商事调解员王国平得知两家企业的法人都是梅村当地人,便邀请双方一起到梅村街道商会坐一坐。到场后,调解员先用一口熟悉的乡音缓和当事人情绪,迅速破冰拉近双方的距离。
一口“乡音”唤起一份“乡情”,这是新吴区梅村街道商会调委会的最大招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锱铢必较进而产生矛盾纠纷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能听到熟悉的土话,就会产生亲切感,也就会慢慢放下戒备,打破交流的壁垒,提高调解效率,加快解纷进程。
“小而精”“惠而实”的调解组织建设不仅帮助当地企业纾困解难,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也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宜兴市司法局高塍司法所创立“滆南老娘舅”调解工作室,探索总结“真、勤、快、巧、诚、耐、忍、实”工作法。同时全面推行村(社区)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目前有梅家渎村的“梅好家驿站”,打造赋村村“塍家有爱” 家事调解室、木兰调解室,并通过花田嘻嘻心理工作室、开展幸福四季课等课程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
滨湖区司法局以矛盾纠纷多元调处“1+6+N”体系为基础,积极推动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物业纠纷、旅游纠纷、消费权益纠纷六大行政调解中心实体化运行,与区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新建10个行政调解服务中心,拓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谋创新之效——
资源整合+对接顺畅,服务方式不断丰富
在一次上班途中,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村民老陈发生交通事故受了伤,前后治疗花费10余万元。老陈认为自己是工伤,想找公司索赔,但自己行动不便,子女也不在身边,这让老陈犯了难。
锡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后主动上门调解,经调解员耐心细致地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当场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但老陈怕赔偿“落空”,为了保障协议的执行力,调解员随即启动“共享法庭”模式,线上联系到了东港法庭的法官,仅半个小时便完成了司法确认全过程,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腿、群众不跑腿”。
不建房、不增编,一块显示屏、一根数据线、一台电脑搭建起的“共享法庭”,为何就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以实体化场所为支撑,让‘一线一屏’成为连通人民调解工作的‘便民桥’。‘共享法庭’不仅打破了以往人民调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解决了服务半径偏大等问题,而且也提升了基层纠纷化解工作质效,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锡山区司法局局长钱军介绍。
据了解,锡山区司法局不断探索优化工作模式,着力强化调解工作排查、调处主要环节,创新推出矛盾纠纷化解“共享法庭”模式,将人民调解的载体和触角延伸至法庭“家门口”,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全力推动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
“共享法庭”由司法所所长担任庭务主任,充分凝聚法庭法官、人大代表、社区民警、商会代表、基层干部和律师等多元解纷力量,形成“共享法庭”在线专家库,利用数字软件系统对复杂疑难案件提供远程在线指导,强化沟通交流,为化解端再前移提供法治支撑。
惠山区洛社镇积极搭建“庭镇”平台,镇政府设立了“法官驿站”,由法官、法官助理、人民调解员定期轮值,针对辖区多发易发矛盾深入研判,对潜在的群体性、易激化纠纷进行精准指导,提出防范化解对策,常态开展纠纷排查、普法宣传、诉前调解等工作,推进“诉”与“非诉”紧密衔接。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持续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延伸人民调解职能,促成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源头化解,就一定能不断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海华表示。
(张永明 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