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日,无锡市召开会议,听取全市宣传文化重点工作情况,对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要求。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打造新时代文化名城,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百姓高品质生活,是打造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的重要抓手,也是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会议听取了无锡美术馆、无锡市文化艺术中心、无锡交响音乐厅等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要求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起来,按照“绿色化、数字化、市场化、专业化”要求,锚定10月份开工目标,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叠加功能,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进行指导,积极应用绿色低碳技术,通过数字科技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用,全力打造与“令人会心一笑的精彩城市”目标相匹配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名片,更好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新风范。
名人故居旧宅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无锡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名人故居星罗棋布。会议听取“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作汇报,要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模式,优化拓展名人乡贤故居功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保护利用全过程,打造更多故居旧宅活化利用典范,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传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四位一体”的文化地标集群,让百宅百院“活”在时光里、“走”近老百姓。
会议强调,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既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涵养城市精神和品格气质,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展现现代城市文明新风范;又要坚持“大主题、小切口”,实行“目录制、清单化”,加快落地一批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靶向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和团队,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数字化、融合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会议还听取2022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和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筹备等有关情况汇报。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链接>>>
无锡“大文化”引领产业发展
江南时报讯 9月1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无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参与了交易会的第二届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论坛。在服贸会上,宜兴陶瓷文化等无锡文化出口内容表现抢眼。之所以能在论坛上大放异彩,作为首批13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无锡以“大文化”理念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创新发展、金融服务、科技赋能,令产业融合度、规模度、集聚度不断攀升。
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据悉,近年来,无锡基地为文化企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文化资金扶持共计2.76亿元,扶持项目数212个。一直以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都是无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主阵地,无锡基地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及园区企业争取资金扶持共计5483万元,扶持项目数30个。基地市本级共扶持数字影视文化资金项目217项,共计9442万元,拨付专项资金9250万元,兑现地区奖励资金超2000万元。
疏通文化产业价值评估难、风控难的“卡点”,推动多家银行设立多样化信贷专项产品“文旅贷”和“锡微贷”等产品,从“文化+科技”以点扩面,发展惠及中小微文化企业的信贷融资业务。天工映画、方仓圣影业等知名影视制作企业获得融资贷款支持,产出了《了不起的老爸》《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多部优秀影视作品。
无锡基地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基金+基地”“基金+项目”等创新发展新模式,设立了江苏疌泉华莱坞基金、江苏大运河影视基金,落地盛趣文娱基金、侠义文化基金等数字影视文化产业基金,为数字影视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无锡基地涌现出了一批品牌企业,累计已获评9家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3个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无锡基地将继续完善促进机制、优化政策体系、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等融合发展,注重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