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数十次进长白山,八次踏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造访和考察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火山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做出了大量系统性和原创性贡献,使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他,就是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
3月20日下午,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教授在为苏州北美国际高级中学开展了主题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科普讲座。以这样的话作为开场白: “做人要立志,立志先做人。”“没有理想等于没有灵魂。”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阵地
刘嘉麒院士有两个极具反差的身份:一个是做过60多年火山研究、受国际同行敬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个是坐拥38.7万B站粉丝的网红UP主。他在B站更新了100多条视频,每条都与火山有关,就连进度条也被设计成喷着烈焰、淌着岩浆的小火山。视频开头,他笑眯眯地冲大家挥手:“B站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不少人刚看完开场白就喜欢上了老爷子,在弹幕里叫他“火山爷爷”或直呼“爷爷”。
对一些人来说,地质学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冷门专业”。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让不少对其产生兴趣的孩子顿足不前。为了让更多孩子认识它的“真面目”,唤醒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兴趣,刘嘉麒院士在科普一线坚持了数十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嘉麒院士坎坷的求学历程,为“知识改变命运”做了最好的注解:小学时家境艰辛几近辍学,中学时走十八里山路上学,大学时饿着肚子求知,研究生时遭遇特殊时期,求学路一度中断……经历了二十七年的艰辛求学,他的坚韧与毅力深深触动着同学们的心灵。
“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尽可能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刘嘉麒院士说:“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的抉择,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为一时的安逸、富有所诱惑,也不要为自己缺少社会资源而气馁。”对于地质工作者而言,每一座山峰、每一片土地都意味着新的未知和新的可能。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刘嘉麒院士参观了学校五大实验室,并与师生进行了友好交流。王斌泰董事长热情邀请刘嘉麒院士为学校题词,刘院士欣然接受,提笔写下“创造未来”,希望借此激励北美国际高级中学的同学们敢于创新,成为更好的自己。
传承科学家精神,汲取奋进的力量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在地质研究领域研究了近六十载的刘嘉麒院士,生动地将自己的奋斗经历呈现在同学们眼前,仿佛一幅幅电影画面。“地质工作以山川做课堂,揭宇宙之奥秘,探地球之宝藏”,从青藏高原到南极北极,从西伯利亚到美国大峡谷,他用脚步丈量中国乃至世界的经历,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坚持与担当。
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掌握一种手段,解决一个问题,数十年如一日,一次次的挑战,一次次的尝试,刘嘉麒院士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科学信仰——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是事业的灵魂,做科研就一定要有不惧未知、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中国,想要当好一名地质人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就应是创新精神。他以自己和同事为例,与同学们探讨了创新的意义和实践的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青年学子,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勇于挑战,方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互动交流环节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针对同学们所关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火山爆发对于气候的影响、地质工作的安全性、玄武岩(火山岩的一种)拉丝纤维的广阔前景以及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做好时间管理等问题,刘嘉麒院士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讲座散场后,周祺舜同学关于AI技术未来是否可以使用到地质勘测、如何对一个学科始终保持热爱的问题追问刘嘉麒院士,得到了刘院士的耐心解答,并赠与其寄语"努力学习"和签名。周同学兴奋不已,他表示:实现理想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未来,他定以科学家们为榜样,开拓科学视野,传承科学家精神,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薪火不息生生燃,山川踏尽心亦坚。借助“院士科普进校园”活动,苏州北美的学子们将有更多机会与众多院士、科学家面对面,更有机会参加人工智能与火山地质等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探索,开启属于自己的科学探索之旅!
出席本次讲座的领导有苏州北美国际高级中学董事长王斌泰先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薛进女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龚超博士、吴中区科协副主席朱艳女士、吴中区科协学会部部长江月婷女士、吴中区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柯延凤女士以及全体校领导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由苏州北美国际高级中学总校执行校长王莹博士主持。
映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