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术家张志纲携新书做客上书洲书院:最早的苏州漆器发现地在吴江
2023-08-01 11:3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孟正中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7月30日下午,在目前最早的苏州漆器发现地吴江,漆艺术家张志纲作品赏鉴暨《大漆至美》新书分享会在东太湖畔的苏州上书洲书院举行,围绕“中国漆器里的东方美学”主题的精彩讲述,张志纲分享自己与“漆”彩文化的不解之缘,现场同步展陈的数十件漆器作品更令读者享受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清如油,明如镜,扯起金钩子,照尽美人头。”在八千多年前,大漆凝聚的东方智慧、蕴含着中国数千年的古韵,构成华夏民族对美最初的认识。八千年后的今天,何为大漆之美?张志纲推出力作《大漆至美》,结合自己对漆器教学和实践的思考,对漆器审美进行研究撰写。本书以他独特的视角,从五个方面:识漆、寻漆、成器、漆之道、漆予茶展现了漆器的方方面面,前世今生。漆器之美,符合东方美学的意象:含蓄、温润、内敛,却精致不失空灵,实用与唯美兼具,不仅很长时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美学特征,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骄傲。本书从文字到图片,都十分精良,尤其是大量高清珍贵的图片向读者直观传达了漆器的震撼之美。

  2019年张志纲荣登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成为木板漆画守护人,向观众讲述8000多年的漆艺文化,分享其独特的魅力,并留下“生吃漆”的名场面。他认为,我们拥有那么多辉煌的漆历史,可是现在了解的人越来越少,不免遗憾。让这种工艺和精神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现代生活中,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分享会从其“因何而漆”的缘起开始讲起,张志纲表示,大学时学习的专业就是漆艺,其实最初只是想考上梦想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对报考的漆艺专业确实不了解,只听说报考冷门专业竞争小,相对容易被录取。不过这个机缘,还真是误打误撞的找到了最喜欢做的事情。“记得在大二的漆材料课堂上,老师问有没有人愿意把生漆涂在手上尝试过敏的滋味,有没有人敢吃漆。这个时候,鲁莽的我出现了,就这么好奇着第一次尝试着吃漆,好奇的把大漆抹在了指缝里,幸运的是居然没有过敏,从此更是觉得自己是天选的做漆之人,更对漆艺多了一份笃定。”张志纲笑言。

  接着张志纲通过讲解大漆能吃,“漆其实是富含高蛋白的,漆树叶也能吃,还有药理作用等”,几乎让现场读者颠覆先前对于漆的认知。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故泛称中国漆。漆艺,以漆成艺。漆器、漆画、漆塑……无论实用品或欣赏品,只要涉及到漆,都属于漆艺的范畴。几千年来,中国匠人凭着一双巧手在漆器上闪展腾挪,打造出了独具中国气派的漆器,在历史上留下许多精彩的印记。“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奏唱那一首千古绝唱,用的古琴就是大漆涂刷的。王羲之《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暮春修禊、曲水流觞”,“流觞”用的就是漆器,中国的传统名画里更有太多的“漆”彩元素,“我觉得漆器的性格与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漆,内敛不张扬,它的光是含蓄幽深的,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漆器的精神其实和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是相通的”,张志纲表示,如果没有漆器,我们所熟知的中华文明史,或许会遗失许多精彩的瞬间。

  谈及大漆与苏州的渊源,张志纲表示,苏州漆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5300—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最早的苏州漆器就是在吴江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漆绘陶杯,这次新书《大漆至美》的分享品鉴活动,仿佛与吴江有了一次美妙的历史呼应。另外,苏州的漆艺发展一直没有中断,春秋战国、汉、唐、宋各朝代都有精美漆器在苏州出土。乾隆时期,苏州还是脱胎漆器最著名的产地。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以后,乾隆曾命令苏州工匠做脱胎朱漆菊瓣式盘、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和菊瓣式盒,“我创作的漆木盖碗,灵感来源就是其中的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张志纲补充说道。

  对于大漆的传承创作,张志纲始终坚持要学会等待,有时一件作品需要长达几年的沉淀。大漆是大自然最质朴的馈赠,是时间的艺术,从漆树上流出的那一刻开始,生漆的颜色就在不断变化。漆液从树干流出最初为乳白色,很快氧化变为褐色,干后又变为褐色或者黑色。而生漆变坚硬也需要时间,只有给足时间,生漆才可以展现千年不腐的力量。

  张志纲强调,漆器能在生活中的实用,即从器物本身和审美价值的实用,才是根本。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漆器。哪怕家里有那么几个碗,杯子都好,一代人传给一代人,先辈们的生活印记、情感能在这个漆器里有所体现,后辈们也能睹物思人,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我总抱着漆器能够回归大众生活的理想在创作、在制作,并且经常将漆艺与在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茶具和餐具结合。”“近十年,我看到了中国漆器市场的复苏,也看到了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漆器创作和制作的事业。但是,我总不免看到过于日本化的设计。什么是中国漆器的特色,什么是中国漆器该探索的方向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强大,政策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漆艺文化,“我们从许多自媒体平台上看到关于漆艺历史和漆艺制作技法的视频,尤其是年轻人的加入,漆艺市场在慢慢预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漆艺能回归生活,再次大放异彩!”最后张志纲满怀信心表示。  孟正中

标签:漆器;大漆;苏州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