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高二适(十)
2023-07-30 19:5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曹洋  
1
听新闻


百年巨匠高二适(十)

□ 曹洋

  三、人生宣言⑤

  三道,即高二适的人生行动准则。还是1937年,高二适在《国学论》第九期《文苑》发表了《道原字说》,全文不长,但掷地有声,与他的“三不”盟约互为表里:

  ……报自返曰:吾今日之言行,合于道否耶?又自返曰:吾之理智近于道否耶?甚至饮食卧坐,群居独处,公私义谊,其皆符于道之所当然否耶?撢其原,穷其本,其所不得于吾之心者,必以道指归,收蓄之。……

  此文精致,酣畅淋漓,明为探究“道之本原”,落脚点却是自我的处世哲学。高二适心里的“天地之道”“人生之道”即是儒家之道,他不能“背道而驰”,凡事“必以道指归”,具体归纳为三点:日常言行合于道,理智近于道,公私义谊符于道。此三道为高二适人生宣言,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其独立人格、独标风骨的文化内核。进入立法院可说是高二适入仕的标志,然而他却逆向行之,以绝然的姿态宣誓出仕。这既是对过去人生的一次检测,也是他日后言行的纲领,是自发的自我反省,也是自我的升华。

  如果说1926年是高二适人生元年,那么1937年则是他人生思想成熟的关键点。高二适的“一心二命三道”很好地回答了他立身的基点是什么、何以立身、如何立身三大命题,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在什么处境,他都能自适自如地生活,都能把自我的政治和学术做下去,而且乐此不疲。他日后的言行完全可以用他的自我陈词“不侈于吉,不悖于行,循求至乎道”来验证,同时他也以此“一二三”来观人阅世,所以他忧愤深广,交友不需多;所以他的诗里带泪,话中藏忧,不为别的,只因这个多难而灿烂的民族,只因这个连绵不可断的文化。

  因此,在国民政府里,高二适自愿成为沉默的少数派,他给自己取号“瘖盦”以明心迹,并以此与其他诗人交往。如1939年秋,好友陈中凡先生的弟子,时为中山大学教授的詹安泰与高先生有不少唱和诗作,均以“瘖盦”来称呼他:《高瘖盦叠惠佳章报以长句》《秋兴四首和高瘖盦》《次韵高瘖盦见寄》《杂感寄高瘖盦三首》《久不得瘖盦书赋此却寄》。

  但这并不是说高二适不讲话,或是他构建起了自我保护的消极防火墙,他不讲则罢,一讲往往惊世骇俗。他哀叹国民党立法院:

  反动官员泄泄沓沓,坐支公帑,亦可嘅已。

  在“兰亭论辩”中,他痛斥某些“不逞之徒”借否定《兰亭序》来阉割中国文脉。1937年前的高二适是彷徨的独行者,1937年后的高二适却是执着的独行者、逆行者,而且一直走到他生命的尽头,无怨无悔。1939年,立法院秘书长梁寒操发表于《逸经》第二十四期的诗作《奉和二适》,生动地刻画了高二适的形象:

  要以浅文写深意,更从旧国树新旗。狂言久蕴无人会,持与商量或不痴。

  这“一奇二新三狂”便是高二适鲜明的特征:奇于“独专诗”且眼底无人,新于浅文深写却不拾人牙慧,狂于放言却也无须别人心会。这就是高二适,带着一身的高洁、孤傲、狂狷走入历史,走入文化的绿野仙踪。

  1954年前后,年过半百的高二适毅然决定,专心致力于盘踞在心中十多年的章草研究。经过十年艰辛劳苦,数次易稿,于1964年完成《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专著;同年,用功二十年的学术著作《刘梦得集校录》完稿。1965-1972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兰亭论辩”爆发,为守护文脉,高二适以性命相搏,率先公开与郭沫若辩驳。

1974年致费在山信札

  据此,高二适人生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926-1936年蛰伏期:蛰居乡下,外出求学,诗文创作,投稿。人生的方向不明朗。

  1936-1954年耕耘期:贵人相助,拒绝从政,志在诗歌学术。

  1954-1972年爆发期:收获学术,潜心书法,不期而然登上历史的舞台。

  1972-1977年收获期:深耕书法,文化担当,惠泽后学,画上最美的人生句号。

标签:人生;宣言;行动准则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