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2017年,西浦与太仓市政府合作创立西浦创业家学院;去年11月,西浦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西浦慧湖药学院;今年4月,西浦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西浦—集萃学院,这些都成为西交利物浦大学直面新兴产业需求,探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试验田。11月10日,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的2021秋茗会上,来自教育界、产业界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十四五”时期产教融合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议题、分享西浦实践案例。
破解生物医药人才培养瓶颈
生物医药是苏州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西浦慧湖药学院在此机遇中应运而生。药学院执行院长王牧教授介绍道,“苏州工业园区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计划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在这样的发展增速下,生物医药企业的人才缺口是巨大的。”
西浦慧湖药学院积极融入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与包括君实生物在内的十余家知名药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培养面向产业、面向未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西浦慧湖药学院于去年11月11日成立,紧邻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其首届招生即覆盖本硕博三个学历阶段,目前在读硕士生43人、博士生12人。到2022年,学院专业建制将基本搭建完成,在专业设置和重点科研发展方向上紧扣产业需求和未来趋势。以生物统计学硕士为例,据了解,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大大超过供给,毕业生起薪比硕士毕业生平均值高30%。在科研方向上着力发展新型治疗药物与方法研究、人工智能及药物研发、临床药学三大领域。目前,已有3000平米科研实验室投入使用,一个多组学药物代谢分析测试中心已立项建设。预计到2025-2026学年,西浦慧湖药学院将拥有近120位学术教员、2000名在校生。
研究生课题来自产业界真实技术需求
周艺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联合培养博士生,谈到西浦—集萃的联合培养模式,周艺体会最深的是:“我们更多是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的问题比较根本。我们会做比较深刻的理论研究,但目标不只是为写一篇论文或出一个科研成果,而是要让算法真的能够在现实中落地、真正去推动产品性能,用学术的方法去解决产业的问题。”
西浦—集萃学院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合作建立的第一所集萃学院。与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的是,该学院的硕博士培养课题均来自市场一线的真实技术需求。“在产业界做学术”,这也是周艺读博以来亲身感受到的一种趋势和机会。
“西浦—集萃学院汇集了西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江苏产研院雄厚的产业资源优势,其特别之处首先在于所有硕士和博士项目的设立都是需求导向的。”西浦—集萃学院执行院长马飞教授说,“从流程上来讲,首先是江苏产研院专业研究所及共建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需求,接着才是我们学院跟进决定是否设立相应的招生计划。”
据了解,该学院于今年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生,并将结合产业界需求逐年扩大招生计划,预计至2024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数达到200人左右。
以教育创新推动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的出路在于教育创新,首先要将真实问题导向的教育融入产业需求。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博士指出,“我们目前的教育主要是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知识体系是核心,大学四年下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地图很重要。然而,面对跨专业和迅速变化中的新兴产业,产教融合的出路是采取研究导向的教育,以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训练能力为目的。 ”
张晓军提出要在再造学习流程的过程中融入产业元素,并且在创新课程结构的过程中融入产业团队。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的国际化行业精英”。智造生态学院和智能机器人学院院长叶永华教授介绍道,“学院融合式教育模式中,我们的行业伙伴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一方面,行业伙伴会把现实中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脱节的部分提出来,我们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行业伙伴也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有一些课程由我们和企业导师共同教授,有一些则是由企业负责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力图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真实的场景,让他们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习。”
今年是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十五周年。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表示,“15年来,西浦不断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从研究导向的国际化专业精英教育,到融合式创新创业的国际化行业精英教育,再到未来导向、平台营造、技术赋能、融合共生的教育创新生态营造,我们希冀通过大胆创新、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大学新概念以及校园新形态,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 通讯员 寇博 石露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