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日,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东大街社区举办了一场火花展览,吸引了近百名小朋友前来参观。大大小小、包罗万象的火花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中国百帝到各国国徽,从民间乐器到花鸟鱼虫,从飞机大炮到自行车的发展史……孩子们总能在小小的火花中找到共鸣。
在上个世纪,火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点火做饭,点灯点烟点烛,缺之不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火柴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东大街社区,就有一位收集火花的“宝藏爷爷”——余心立。从80年代末,他就开始收集火柴上的商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花”。火花作为火柴的面孔和外衣,是袖珍的艺术品,是浓缩的诗书画,在方寸之间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貌。一套套火花仿佛收藏了一段段历史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火花的魅力。
1983年,苏州火柴厂为庆贺苏州手表厂的手表获得优秀奖,发行了一枚苏州牌女表的火花,那是余心立收藏的第一枚火花。从此,他对火花的喜爱就一发不可收,几十年下来,收集了3000多枚火花。为了收集到这些火花,余心立颇费了一番功夫。那时候购买火花都是先按照火花小广告上的地址去写信联系,收到目录后就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火花样式,再到邮局汇款购买。通过收集火花,他还认识了一些天南地北的同好,大家互相写信交流,收集购买。
展览中,一枚绿色的火花看上去平平无奇,上面就写了“世界语”三个字,在众多花花绿绿的火花中并不显眼,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世界语。余心立介绍说:“波兰籍医生柴门霍夫发现世界上有很多语言,交流起来非常不方便,他便把很多语言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世界语’,这样只需要会说自己的语言和世界语两门语言,就可以方便交流。”他还因此产生了兴趣,加入世界语学习小组,学习了两三年世界语。
“这次很开心给孩子们讲一讲火花的故事,让他们也知道什么是火柴,什么是火花。通过这些小小的火花,让小朋友们了解火红岁月中先辈们的奋斗史,非常有意义,我很高兴大家来观看我的收藏展。”78岁的余心立笑着说。许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