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夏日到来,天气渐渐炎热。作为苏州人精致生活的代表,苏扇其优雅的情调令人向往。近日,在苏州市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非遗制扇技艺传承人吴立福现场展示并教授大家如何穿扇骨、制苏扇,让普通市民也能接触到苏扇艺术的臻美。
苏州是吴文化的代表城市,也是苏扇的著名产地,其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据了解,吴立福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制扇已有五十多年,其扇骨作品曾被北京荣宝斋、杭州王星记以及国内外众多苏扇专业行家和收藏家收藏。现场,吴立福向大家介绍苏扇文化和发展。据史料记载,苏州的折扇产生于南宋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做工不断精细,扇面扇骨也颇有讲究,许多文人雅士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苏扇的种类有很多,有绢宫扇,折扇,檀香扇和团扇,尤其是檀香扇曾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扇“不仅仅是一种纳凉工具,更是吴地文化的代表。它不单单寄托了扇子主人的一种情怀和品位,还彰显着社会地位。”吴立福介绍。现场,吴立福向居民们展示了一部分他精心制作的苏扇。一把把苏扇雅致精巧,让居民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扇工艺之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吴老师说:“一把苏扇扇骨的制作工艺极其繁复,需要几十道工序,从选料、配料到设计制作,我都是自己做,乐此不疲。”从吴老师手上深深浅浅的刀印茧子不难看出,一把优秀的扇骨作品,镌刻着无数的磨砺与辛劳。虽然电扇空调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纳凉的主要工具,传统的手工折扇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苏扇的雅致精巧,让现场的居民亲身感受到传统扇工艺之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叹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开始学习如何穿扇骨的技能。吴立福先用一根竹制的扇骨,将扇面中的每折中装扇骨处逐一穿插,再将缝隙取中,为装扇骨做准备。“骨穿引至扇面里,最是考验沉静耐心,稍有浮躁急进,便纸破扇断,前功尽弃。”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认真练习,学习掌握工艺技巧,顺利地将扇骨穿入扇面之中。最后,黏合两侧大骨,穿扇骨工序就完成了。看到老师精湛的技艺,陈庆娟阿姨笑着说:“我希望这个活动可以继续下去,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跟吴老师学做苏扇,给他当个老学徒……”
此次非遗苏扇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着一种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体验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陶冶性情,更进一步发扬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领秀金品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怡表示:“现在居民们也开始注重精神层次的需求,慢慢对非遗文化保护重视起来。社区接下来将持续关注非遗文化,开展非遗系列活动,让非遗制扇技艺得以传承。”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