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眼下正值夏季水稻栽种时节,7月3日,在如皋乡间田间地头,一株株秧苗挺立在水中,颜色嫩绿、长势喜人。白蒲沈腰村的一处稻田边,一名“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的“飞机手”,正操作着一架植保无人机在空中来回穿梭,进行作物长势诊断工作。
2020年7月,团江苏省委联合省农科院组建“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为村企合作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青禾”代表着青春与奉献,也肩负着带动农民富、助力农村强的使命。这次与白蒲沈腰村结对的是南京农业大学朴侬智慧农业科技志愿团,该志愿团共有志愿者8人,都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农情信息监测诊断、农业生产系统模拟、农业精确管理决策和信息产品研制等方向硕博士。
“这无人机巡田效率可太高了!我家土地流转了180亩水稻,以前巡田靠脚,费时费事又费人,现在用无人机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搞定,今后全都这么管理水稻那可太轻松了。”对于“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的到来,结对种养大户、如皋市福欣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镇华很高兴,直言现在田间满满“科技范”,相对来说效益提高,也解决了劳动力难题。
“无人机巡田后,能全方位、无死角地把稻田图像拍摄下来,进而用于分析水稻长势和杂草识别。”“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队员、南京农业大学青年博士于明磊介绍说,通过获取的无人机多光谱图片,他可以分析出水稻在田里的长势,然后进行精准的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作业。这不仅提升了田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进度,也节约了人工成本,让农业生产更方便、高效、安全。
除了遥感无人机,志愿队还带来了智能传感器技术。于明磊说:“不管在哪里,只要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和肥力指标等关键数据。”农业传感器让传统的农业生产走向了智能化、自动化和远程控制化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该团队所研究技术可运用数字化手段对作物进行长势分析、实时苗情诊断调控、生产力预测等,并给出生产建议帮助用户进行农业管理决策,帮助农户精确定量化施肥喷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的浪费污染情况,帮助水稻种植向绿色、高产、优质发展,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大面积丰产增效及降低生产成本。
志愿队里都是一群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青年”,他们可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也可以是帅气操作农业“新武器”的“慧”农人,他们视袁隆平为偶像,朝气蓬勃、志向远大。
“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选择这个专业是我们自己的意愿。”青年硕士刘佳明说,“不管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卷起裤脚下田种地,亦或是像现在这样把最先进的技术带给农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青年博士夏家轩说:“我希望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不断改进农机装备,推动无人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普及,为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王琦 殷再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