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又“稻”一年丰收季,在丰收的同时,水稻秸秆如何处理却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充分挖掘秸秆价值,探索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让“包袱”变“财富”?南通如东县袁庄镇多措并举,巧用小秸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推进秸秆三禁、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袁庄镇提前谋划2021年秋季秸秆禁烧禁抛禁乱堆和综合利用工作,与各村各户签订秸秆三禁和综合利用承诺书;召开镇村全体干部大会,做好秸秆三禁和综合利用宣传动员;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小手拉大手”1.7万余份,签订承诺书3.5万余份;悬挂横幅标语120余条,利用广播、宣传车等不间断宣传,营造了秸秆三禁与综合利用的浓厚氛围。
袁庄镇坚持“一手抓禁烧禁抛禁乱堆、一手抓综合利用”,在全镇推广秸秆机械化犁耕深翻还田技术,采取犁耕深翻作业的面积方可享受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在竹园村试点全村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示范,在赵港村试点秸秆全量离田面积2000亩,支持赵港村合作社购买履带自走式方草捆打捆机2台,圆打捆机1台,实施秸秆全量离田工作。
在竹园村,已收割后的稻田里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一辆辆大型拖拉机在机手的操作下,配套铧式犁在田间进行耕翻还田作业,被切碎的稻秸秆及杂草随土垡的翻转而被深深埋入泥土下层,且覆盖性能好。以往水稻收割后由于采用的是机旋耕、机条播,虽然秸秆机械化还田了,但大量稻秸秆却不能全部深翻入地,依旧停留在土壤表层上面,致使播种后的小麦种子出苗不好,而现在采用铧式犁进行犁耕深翻还田作业后,能够将全部稻秸秆翻入泥土下面,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是犁耕深翻还田的效果好,不仅节省种子,还提高了土壤养分,促进了小麦高产稳产。这样既减轻了因秸秆处置不当等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又变废为宝助力生态宜居乡村振兴。
在赵港村,自走式秸秆打捆机将散落在田间的稻秸秆“吞下”压实打捆,“吐出”一垛垛大方块的秸秆,由工作人员拎到打捆机自带的平台,装满后运到地头装上运输车,运往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每吨稻秸秆可以卖到200-300元。秸秆离田再利用,不仅设置的公益性临时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集体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让“闹心货”成为“香饽饽”,用“小”秸秆书写了乡村振兴“大”文章。
(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