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和山水对一个诗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025-03-16 11:25:00  
1
听新闻

前些日子,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志权介绍,诗人雷默接受了刘教授学生樊陈新等同学关于“网络诗歌与城市文化”的书面访谈。

雷老师您好!我们之前在微博上阅读了您创作的一些网络诗歌,这些作品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请问您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走上网络诗歌创作道路的?

答:谢谢你的关注和阅读。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诗歌写作,1987年在《星星诗刊》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两首诗。后来在《先锋诗报》《诗歌研究》等民刊以及《大河》等官方诗刊发了一些。1992年之后,我每年还写,但基本不给国内民刊和官刊投稿。1995年经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翻译推介倒是在美国诗刊《TALISMAN》发表了三首,那是作为新禅诗介绍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我对IT以及互联网的关注,并为《互联网周刊》《计算机世界》等IT杂志写文化随笔,因此,对网络媒体就有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时国内网络媒体刚刚兴起,网络资源稀少,只有大学BBS,因此,我并未找到合适的发表地方。最早在网络发表诗歌是在《橄榄树》。该杂志由在美国的留学生祥子等人创办,主要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很像当时国内的综合文学刊物。

记得是98年左右,我在张子清老师家见到了留美诗人张耳,她跟我说了《橄榄树》的情况,并把橄榄树诗歌编辑马兰的邮箱给了我。我选了一些诗给马兰,很快在《橄榄树》发表了。当时的心情跟我在《星星诗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样兴奋。

后来,我和诗人、小说家吴晨骏一起在南京见到了《橄榄树》的马兰、聂建云等。我和吴晨骏也加入了《橄榄树》,成为《橄榄树》在国内最早的编委。有一段时间,我负责编诗歌。

虽然大家都习惯说网络文学或网络诗歌,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或许是一种权宜。 网络只是一种媒体,是文字的另一种容器。

问:您在1998年担任过最早的网络文学刊物《橄榄树》的诗歌编辑,您认为早期的网络诗歌与现在的作品相比有何不同?是否形成了一定的“网络文学传统”?

答:我更愿意把这个问题放到诗歌发展的大框架里来讨论。二十多年来,中国诗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媒体的影响,但我却更看重诗歌生态这一决定性变量的影响。中国诗歌生态相对复杂,除了社会流变、经济兴衰、文化思潮等原因,还有民间力量与官刊引导等因素,令我惊讶的是,商业运作的元素也开始渗透进来。从打工诗、外卖诗、脑瘫诗人这些标签中可见一斑。

单从网络媒体的特征影响来看,上世纪末的网络诗歌几乎还未受到网络影响,反而是小说,最先有了变化。这大概是因为,诗歌在那时,还是相对严肃看起来比较高冷的文学品种,一般写作者难以入门。网络刚兴起时,痞子蔡、宁财神、李寻欢等一批小说写手声誉鹊起,而诗歌方面,因网络而走红的诗人,则是进入新世纪多年才出现。

1998年,我在《橄榄树》编诗歌时,主要是看诗歌的现代性、先锋性。这是由《橄榄树》的纯文学性所决定。今天网络高度发达,诗歌也逐渐走下高台,谁都可以轻松地将分行文字发出来,并称之为诗。到底是网络为诗歌铺平了道路,还是诗歌自身到了躺平的时代?但我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在局外,网络只是数字化的纸。

问:您认为在当下网络诗歌的创作和接受主体是哪些人群?

答:创作主体:诗人、貌似诗人、诗歌爱好者

接受主体:诗人、貌似诗人、诗歌爱好者,诗歌批评者。当某些诗歌现象出现时,会有围观者。

问:在网络诗歌创作母题中,您认为城市文化具有怎样的地位?当代的网络诗歌与城市文化空间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当中?

答:城市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诗歌写作。中国在快速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诗人也在其中。标榜为农民诗人、乡村诗人的人不少也居住在城市。

城市文化可以直接成为创作母题,但更多是一种影响。中国当代诗人,有一大批出生乡村而后进入城市生活,且亲眼见证了城市的膨胀、乡村的式微,这种变化是以往诗人不具备的,以后的诗人也难以相遇。我的短诗《灰树林》写到了这种体验。

问:我们在微博上阅读了您许多书写南京文化的网络诗歌作品,例如2022年《蓝天下,我们一起晒太阳》,2020年四月三首中的《鸡鸣寺》等等,您最喜欢自己的哪首诗歌,可以和我们聊聊吗?

答:我在南京生活了40余年,主要居住在栖霞区的幕府山下,燕子矶旁。如今我住在老山脚下的江北新区。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之后,还有丰富的明、民国文化。但相较于这些文化,我更爱南京的山水,或者说山水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叠印。金陵四十八景中,幕府山有六。六景中既有文化的“嘉善闻经”、“达摩古洞”,也有自然的“燕矶夕照”、“幕府登高”。

九十年代初,我提出“新禅诗”写作之后会经常去幕府山中悟禅。那时幕府山尚未开发为旅游景区,几乎是野山。我一个人在山中一呆就是半天。尤其是春秋季节,山中物侯的变化让我开悟,也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我自己比较满意的诗歌很多都与幕府山有关,如《立夏》《灰树林》《一念》《四月》《春气》《立春》《光之履》等。

问:您在创作书写南京文化的诗歌作品时,会倾向于聚焦哪些南京城市意象,可以举一个例子谈谈吗?

答:对南京山水情有独钟。南京的山特多,市中心有九华山、清凉山,以前算郊区的幕府山、紫金山、牛首山、聚宝山如今也都进入了市区范围。市域还有很多山,著名的有栖霞山、老山、汤山等等。这些山都不高,很容易上去。南京的水也很多,长江、秦淮河就不说了。玄武湖、莫愁湖、琵琶湖、紫霞湖、前湖、象山湖、佛手湖、珍珠泉,太多了。山水,无穷尽!

南京这种独有的山水城林,对我来说如鱼得水。我可以一边在写字楼中打工赚钱求生存,一边去山野水边诗意栖息,寻觅诗踪。角色随时转换,进退自如。

举个例子:我的《秋之诗》就是在午休时离开办公室,去小山坡上写成的。这首诗收入《2012年中国最佳诗选》。

秋之诗

秋天吐出美丽的诗篇

让所有的聒噪突然失声

鲜红的叶子,静谧的果实

荒芜岁月的诡秘之花

当云雾散去,温暖的阳光下

我们,多么虚无,而又欢喜

问:在您编著的《新媒体写作》第八章第三节“新媒体诗歌”中,您提到了网络诗歌的游戏化、泛诗歌倾向,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南京网络诗歌作品也具有相同的特征,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这对于南京文化的书写有何影响?

答:今天来看,我更愿意吧这种游戏化、泛诗歌写作当作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大众情感宣泄。这对南京文化书写没什么不好。文化需要多层次的书写与传播。

问:您认为网络诗歌在新时代南京文化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有一定作用,但影响有限。很多为传播而发起的采风写作,包括大奖赛,作用也是有限的。当然,这不是诗歌本身要实现的目的。

只有写出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乌衣巷》那样的诗才有可能发挥传播的作用。这只是可能,其实很难。因为今天的传播本身已经高度发达了,而且在一个多媒体、短视频的时代,诗,也已式微。

我在皖南山村查济写过一首诗《查济月亮》,对于查济的旅游应该产生了一些帮助。因为该诗曾写进百度百科的“查济”词条,不少旅游者从查济回来写随笔,会引用我的这首诗。

问:您如何看待赛博空间中的城市文化场域,它与传统城市文化书写有何不同?

答:表面看是抛弃了纸和笔,敲键盘而已,其实变化还是有的,一是交互式写作成为可能;二是多媒体写作成为日常。但需要警惕的是,深度写作沦为文化快餐。

问:在新媒体小说、诗歌等文化形式蓬勃发展的当下,您对未来网络城市诗歌的发展有何看法?

答:好的诗人一定会写出反映这个时代本质、有思想深度、同时又具有个人风格的诗,绝不是彩色泡沫。

标签: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