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说说中国历史上的“秦”
2025-03-14 09: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秦”作为朝代、国家以及人的姓名等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首先厘清秦王朝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对后起之“秦”政权作一扫描,以期对中国历史上的“秦”有一个全景式呈现。

  一.由“嬴氏”到“秦嬴”

  “秦”作为地名,主要指以今天陕西省为主要地域的那方土地,“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是对那方土地的昵称。那里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西周青铜器“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铭文“宅兹中国”告诉我们,三秦大地与中州大地是血脉相连的。如果从文献记载来看,秦人也是黄帝后裔,属正宗炎黄子孙。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祖先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天,她吞玄鸟“陨卵”即吃下燕子从天上掉下来的鸟蛋后,有了身孕,生下了个男孩,取名“大业”。这则神话传说应是母系社会“知母不知父”的反映,说明秦人崇拜的图腾是“玄鸟”燕子。

  大业娶了少典氏的女儿“女华”,生了个儿子叫“大费”。

  大费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当舜帝表扬大禹治水成功、奖励大禹“玄圭”时,大禹向舜帝汇报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大禹说:我治水能够成功,不是靠我一个人,有大费全力协助的功劳。舜帝知道后,又奖赏大费“皂旒”,即有皂色旌斾的旒,称赞大费“后嗣将大出”,大费的子孙将繁衍昌盛。舜帝还将姚姓“玉女”赏赐给大费为妻。

  大费在《史记》等史书中又名“柏翳”,在协助大禹完成治水伟业后,又有了新的任务:帮助舜帝驯化鸟兽。结果是很多鸟兽被大费驯服,为人类所用。至此,大费的德能才华彻底得到了舜帝认可,被舜帝赐姓“嬴氏”,得到了最高政治荣誉和待遇。从此,由女修吞燕子蛋生下的大业一脉,到了大费时,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姓氏,进入“百姓”行列,社会地位提高,开始向贵族层面发展。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嬴氏”从嬴大费开始。

  嬴大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嬴大廉,一个叫嬴若木。这两支都人丁兴旺,为嬴姓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前景。

  嬴若木这一支,到了他的玄孙嬴费昌,历史已经进入夏桀时代。费昌的子孙因人丁繁衍兴旺,开始分散居住,有的与东夷北狄混处,有的仍处“中国”即历史上的大中原地带。费昌因为不满夏桀统治,主动投奔商汤,亲自为商汤驾车,协助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夏桀,为商王朝建立立下大功。

  嬴大廉这一支,到了玄孙孟戏、中衍时,也发展迅速,他们都是御车即驾驶马车的高手,受到商王朝历代帝王重视,累世建功,“以佐殷国”。

  正是通过大廉、若木两支血脉相传,代代努力,嬴姓遂成为显赫的贵族大姓,在殷商王朝时期,已经形成部族性质的“方国”。

  历史进入姬周王朝,嬴姓发展更为强大。到了周穆王时,嬴大廉这支出了位著名驾车高手,名叫“造父”即嬴造父。

  造父是周天子即周穆王西巡狩时的驾车者,周穆王见西王母的传说由此发生。西晋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一座战国时期的魏国墓中,出土大批竹简,由尚书郎束晳负责整理,通称“竹书纪年”,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再说周穆王“乐而忘归”,但后院失火,徐国的徐偃王作乱造反,周穆王不得不亟速返回。造父不辞辛苦,为周穆王驾车,“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徐偃王之乱平息后,周穆王就将位于黄河以东、晋州地域的“赵城”封赏给造父。造父一脉在赵城繁衍,其后裔从此以赵为姓,造父成为赵姓始祖。百家姓中的赵姓,是由嬴姓而来;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因出生在赵国的邯郸,“姓赵氏”,在十三岁离开赵国之前,名字就叫“赵政”。

  到了周孝王时,嬴大廉这一支又出了个人物:嬴大骆。他与西戎申侯的女儿结婚,生子名“成”即“嬴成”。嬴大骆又与另一位夫人生有一子名“嬴非子”。这位嬴非子与母亲主要生活在犬丘即今陕西扶风一带,是当时出了名的养马高手。周孝王知道后,让嬴非子在渭水一带为朝廷养马,结果出现“马大蕃息”的喜人现象。周孝王准备将嬴非子的身份变成嬴大骆的嫡嗣,在征求并听取了申侯意见后,他仿照当年舜帝赏赐大费即伯翳为姓嬴的做法,将位于天水陇西县“秦亭”地带的那片土地作为嬴非子的封邑,让他“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最早的秦嬴就是指“嬴非子”,正是从秦嬴开始,“秦”姓频繁载入史册。

  二.由嬴姓“秦族”到诸侯国“秦国”

  秦嬴生的儿子称“秦侯”,但还不能由此说明嬴姓已建立起诸侯国了,充其量是嬴姓秦族,并且仍处于与西戎杂处或地处周朝西部边陲,守护着周朝国土安全。

  到了周厉王时,因其无道,诸侯国反叛现象时有发生,嬴姓在维护周室过程中,嬴大骆这一支中,部分人因仍居住在犬丘,与西戎杂处,不幸遭到灭族之厄。周宣王即位,以秦侯的孙子秦仲为大夫,让他组织力量去诛灭西戎。正是在奉周天子之命征战西戎过程中,秦族开始发展壮大,秦仲是嬴姓家族发展中又一个关键人物。

  秦仲先后在西戎生活战斗了二十三年,在奉周宣王之命讨伐西戎的第六年即公元前822年,不幸被西戎杀害。虽然如此,秦仲已经为嬴姓秦族在周王朝的发展打下了厚实基础,值得庆幸的是,他有五个儿子,个个都是征战能手,其中老大就是秦庄公。

  为了消灭西戎,周宣王将秦庄公兄弟五人召来,让他们继承父亲遗志,率兵七千去继续征伐西戎,完成父亲秦仲未竟事业。兄弟五人同心协力,将西戎打败赶跑了。周宣王就将包括犬丘在内的西戎地盘分封给秦庄公及其四位弟弟,并且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从此,嬴姓秦族开始进入“大夫”行列,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前景看好。

  秦庄公的大儿子叫嬴世父,他为了替祖父秦仲报仇,发誓不杀了西戎王绝不回到秦邑,并且把太子(实即世子)的位置事先让给弟弟即后来的秦襄公。由此已不难发现,秦族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强大,秦人好战与彪悍性格的形成,与他们长期生处西戎、不断与西戎战斗、与西戎游牧民族打交道、以武力决定胜负有关。

  到了秦襄公时,周王朝已经进入到周幽王时代。周幽王因为宠信妃子褒姒,玩“烽火戏诸侯”以博褒姒一笑,最后遭到西戎犬戎与申侯的联合进攻,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脚下。周王朝在存亡危急关头,是秦襄公勇敢地站出来,率兵打败犬戎,拯救了周王朝,为周王朝江山稳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周王朝的都城丰镐已经遭到战火严重破坏,不能再作为都城使用了。接任的周平王为了避犬戎之难,只好“东徙洛邑”,以成周洛邑(今洛阳)为都城。秦襄公为确保周天子的安全,又亲自率军,一路护驾周平王安全抵达洛邑。

  传统史学观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为限,将之前以丰镐为都城的姬周政权称为“西周”,将以洛邑为都城的姬周称为“东周”,但历史的真实是,以丰镐为都城的姬周当时称为“宗周”,以洛邑为都城的姬周称为“成周”,历史上的西周、东周之分,是指进入战国时代后,在都城洛邑及其周边狭小地带的姬周小朝廷的内部势力分割,我的《说说中国历史上的“周”》一文,对此已有专论。

  再说秦襄公因挽救周王朝、护驾周平王东迁、为捍卫周天子江山稳固立下赫赫功劳,“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山)以西之地”。秦襄公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地块赐封给秦襄公。周平王对秦襄公说:“西戎人无道,经常侵夺我们的岐山丰镐,你把他们赶走后,土地即归你们秦国所有了”。周平王还与秦襄公盟誓,君臣立下了君子协定。岐山是姬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平王将其分封给嬴秦,并让嬴秦从此晋升为诸侯国,说明了周平王对秦襄公的高度感激与充分信任。“周秦”文化符号从那时起,已经闪亮登场了。

  由大夫级别的秦族到诸侯级别的秦国,是从周平王东迁时的秦襄公开始,嬴姓诸侯国秦国正式诞生了,终于可以在姬姓周天子的疆土上立足站稳,发展壮大了。从尧舜时代开始,历夏经商,嬴姓一族通过长期不懈努力,终于在姬周王朝得到了回报,有了自己的国家。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时间是在公元前770年,作为诸侯国秦国的诞生,也应是在公元前770年。

  三.秦穆公任贤修德,秦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

  秦襄公以后,秦国经历了文公50年、宁公12年、出公6年、武公20年、德公2年、宣公12年、成公4年、穆公39年、康公12年、共公5年、桓公27年、景公40年、哀公36年、惠公10年、悼公14年,共计288年的春秋时代大发展。在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前,秦国向西同西戎开战,夺取岐山之地,并将岐山以东土地献给周天子;向东,势力范围已发展到华山脚下、黄河岸边,秦国已经成为华夏版图上的西方强国。

  春秋时代,周天子威信不断被诸侯国削弱,王室“式微”日益严重。楚庄王八年(前606年),竟兵至洛邑,直接向周天子“问周鼎”,心思很清楚,他楚国人也想做天子。诸侯国之间,争城以战,争地以战,国与国之间,兵戎相见是常事,“春秋无义战”是后人对那段历史的经典评价。

  秦国的发展,一方面靠武力征服他国,一方面也在靠人才支撑,到了秦穆公时代,显得更为明显。

  秦穆公执政时,“秦晋之好”的典型体现就是相互通婚。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虞国、虢国,将虞国的国君和大夫百里奚俘虏到晋国。晋献公要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在陪嫁的“媵臣”中就有百里奚这个人。

  百里奚被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秦国后,伺机逃跑了,向南逃到了楚国边境,结果被楚国人活捉。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个贤能之人,准备用重金把百里奚赎回来,但转念一想,担心楚国人知道百里奚的价值后,反而不肯放人了,于是就采用贱损的方法来打消楚国人的疑虑:告诉楚国人,准备用五张羊皮把这个陪嫁的奴隶赎回来。楚国人果然放人这个没有价值、不值钱的“媵臣”。一个贤能之人就这样又重新回到了秦国。

  秦穆公安慰百里奚说:“虞君不用你,所以虞国灭亡了,虞国灭亡不是你的罪过”。二人倾心交谈三日,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秦穆公“大悦”,对百里奚治国方略大为赞赏。秦穆公做出惊人决定:让百里奚直接主持秦国国政。百里奚也由此被人们戏谑为“五羖大夫”。后世“百里奚,五羊皮”典故,概源于此。此外,秦穆公又采纳百里奚建议,用“厚币”重金将百里奚的好朋友、贤能之人“蹇叔”也迎接到秦国来,同样授之“上大夫”而加以重用。

  当时,“秦晋之好”也经常演变为秦晋之战,双方关系时阴时晴,猫一天狗一天。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因国君王位之争发生内乱,公子申生因后娘骊姬谗言而自杀,公子重耳逃亡国外。在秦穆公帮助下,公子夷吾得立为晋君。到了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两国在韩原又开展了,这就是著名的“秦晋韩之战”。

  起因是晋国想趁秦国闹饥荒之际,不仅不给粮食帮助秦国度过难关,还要“因其饥伐之”,趁秦之危以兴兵攻秦。秦穆公亲自披挂上阵,战斗中,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情况十分危急。突然,从岐山脚下杀出一支三百人的“野人”队伍,他们不顾一切,直扑晋军,将秦穆公从晋军包围圈中解救了出来,同时还把晋君夷吾给活捉了。

  解救秦穆公的这三百个“野人”曾经在岐山脚下,吃掉了秦穆公的良马,被官吏逮捕后,要依法惩处。秦穆公知道好,对身边的人说:“君子不以畜产害人。我听说吃马肉不饮酒,会伤人脾胃。”于是,又赏赐这三百个“野人”许多美酒喝,并把他们全部释放了。

  这三百个“野人”始终不忘秦穆公的大恩大德,当听说秦晋开战时,都要求跟随作战,可惜他们不够资格参战,因为他们连“百姓”的身份都没有。但当他们发现秦穆公处于被困窘境时,终于获得了报恩机会,人人“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秦穆公种下的德善良种,终于开花结果,得到了适时回报。

  秦晋韩之战,秦胜晋败,晋国将河西之地的八座城池献给秦国,以作为战败国付出的代价。秦国的势力范围,东部已经达到黄河龙门一带了。

  秦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二国。秦穆公二十四年,秦穆公护送在外逃亡已经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是为晋文公。秦晋又迎来了睦邻友好时期。

  但是,秦穆公已经开始出现狂妄自大心态了。在晋文公重耳去世后,在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不听百里奚、骞叔二人的哭谏劝阻,执意要出兵千里,去征讨郑国。当秦军行军至滑国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了。

  弦高当时赶了十二头牛,准备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去贩卖。当他见到秦军要去攻打自己的国家,便灵机一动,要将牛献给秦军,并对秦军说:“听说大国要来诛灭郑国,我们郑国国君只是小心地做好守御准备,同时派我送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将士们。”

  秦军三位将领分别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骞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他们听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再去攻打,对秦军不利,于是决定不去攻打郑国了。秦国军队准备打道回府,但却又不甘心空手而回,于是就顺道灭了晋国边境上的滑邑。这下惹事了,意味着向秦国向晋国开战了。

  这时的晋国,仍处在料理晋文公后事的国丧中,晋文公还未下葬。即位的晋襄公感到秦国太无礼了,竟然利用晋国举国哀悼办丧事之际来侵吞晋国领土,于是,不顾守孝礼节,穿着孝服,率领军队去追击秦兵,在殽关与秦兵展开决战,这就是著名的“秦晋殽之战”。最后是晋军大破秦军,包括秦军三帅,秦军无一人逃脱,非死即为俘虏。

  当年,晋文公重耳从秦国返回晋国时,秦穆公将女儿许配给了重耳。诸侯女儿在当时诸侯国外交中,往往能发挥出最好的调和剂作用。秦穆公女儿见秦国三位大将都被晋国俘虏了,知道父亲肯定很着急,就向晋襄公说:“秦穆公对这三个人是恨入骨髓,希望把他们送回秦国给烹杀了”。晋襄公果然听信了。

  秦国三位败将被晋国释放,秦穆公知道后,身穿素服,来到郊区迎接。他像个小孩子似的,一边哭着一边向三位将军赔礼道歉,对自己不听百里奚、骞叔的劝阻感到后悔莫及。秦穆公又让“三人官秩如故”,官复原职。

  秦穆公后来又用离间计和美人计,于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向西戎宣战,击败戎王,获得“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辉煌业绩。

  秦穆公在两年后去世,他共生了40个儿子。秦国当时仍保留了野蛮的人殉制度,为秦穆公殉葬的达177人。在殉葬的人员中,有子车氏(一作“子舆氏”)三兄弟亦在其中,他们都是秦国的良臣大夫,老百姓十分哀怜痛惜,作《黄鸟》诗以表示对秦穆公的不满,这首诗在《诗经•秦风》中有载。所以当时人们认为:秦穆公虽然让秦国地广国强,东服强晋,西霸戎夷,但却当不了诸侯盟主,这与他视人命如草芥的愚昧精神境界有关。“春秋五霸”中没有秦穆公,也是历史的公正体现。

  四.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

  自秦厉共公二年(前475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秦国经历了厉共公34年、躁公14年、怀公4年、灵公13年、简公16年、惠公13年、出子2年、献公23年、孝公24年、惠文王13年、惠文王更元14年、武王4年、昭王56年、孝文王1年、庄襄王3年、秦王政(始皇帝)26年,总计254年的发展,最终征服了其他诸侯国,实现了取代周王朝、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的目标。

  在这过程中,秦国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与秦孝公推行的一系列振兴国策有关。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河山以东强国六”,分别是齐、楚、魏、燕、韩、赵,“淮泗之间小国十余”,与秦国接壤的是楚国与魏国两个强国。到了战国中后期,周天子王室衰微现象更加严重,诸侯国之间以力相拼、恃强凌弱、大鱼吃小鱼现象更加肆无忌惮。但是,秦国仍处于偏僻的雍州地带,“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中原诸侯国仍视秦国为“夷翟”。

  秦孝公执政后,决心改变中原诸国对秦国的偏见,提高秦国的“国际”地位。他采取“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的国策,下令全国人民要发扬秦穆公当年在岐山、雍州之间“修德行武”、任贤用能做法,使秦国不仅只是国力强大,还要“国际”形象口碑好。他告诉秦国人民,当年秦穆公使秦国实现了“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的“光美”局面,只是到了战国初期,秦国出现了“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之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现象。

  知耻为勇。如何振兴秦国,重塑秦国形象,秦孝公还是想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号令全国,实质也是向各诸侯国喊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他要出重赏来招揽人才,实施强国方略。正是在这种人才政策下,卫国的商鞅“西入秦”,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以施展他的才华。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秦孝公完全采纳,“商鞅变法”开始了,这一年是秦孝公三年(前359年)。到了秦孝公十二年,因国力强大,财力丰盈,秦国开始营建咸阳城。第二年即公元前349年,秦国迁都,离开岐山脚下,以咸阳城为都城。

  当时秦国实行乡村合并,将诸多小乡村合为一个县,最后形成41个县,每县设县令一名,国家管理层次清晰,后来的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应该说是建立在商鞅变法基础上。秦国对土地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的土地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对赋税则实行贡赋制。商鞅“教民耕战”,所以,秦国的农民一般都会打仗,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国防力量。到了秦孝公十九年(前343年),周天子封秦国爵位为“伯”(霸),秦国霸主地位产生。

  商鞅变法使秦国又一次强大起来,秦孝公二十二年,封商鞅为列侯,号“商君”。但是,到了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卒,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商鞅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也就在这一年,新上任的秦惠文王竟将商鞅“车裂”,还让其尸体在秦国巡游示众。

  为什么?原来商鞅变法开始推行时,阻碍很大,惠文王当时身为太子,也曾犯禁,商鞅就拿太子先开刀。他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太子罪过可免,但太子老师必须严惩,遭黥面惩处。这件事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太子的自尊心遭到伤害,早已怀恨在心;加之宗室贵族奴隶主们因商鞅变法而利益受损,反对商鞅变法之声一直未断。太子当上国君,商鞅遭到报复是注定了的。

  加之商鞅当时又犯了畏罪逃跑的低级错误,“因以为反”,被定性为造反,故遭到了酷刑。虽然如此,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再次强大已经成为事实。

  五.“纵横家”捭阖七国,“虎狼”秦国一统天下

  历史进入“合纵连横”的“战国七雄”争霸时代,齐国、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七个诸侯国形成两大阵营壁垒,秦国号称“西帝”,齐国号称“东帝”。秦国实质上是以一国之力形成一个阵营,不断发起攻魏攻楚攻赵攻韩战争,夺得对方大量土地城池。

  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周天子面对诸侯国在原先属于他姬姓的地盘上你争我夺,已经完全丧失了掌控能力。历史向何处去,未来的天下由谁来做主,已经摆在了人们面前,需要作出回答。“百家争鸣”现象由春秋时代延续至战国时代,华夏民族思想大解放的第一次高潮也在那时候出现了,出现了一大批至今影响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伟大智者:老子、管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屈子、韩非子,他们的名字与思想,成了中华民族智慧宝库的重要标志与珍藏。

  那些自由出入诸侯国、充当说客的人,被称为“纵横家”,张仪、苏秦、公孙衍、陈轸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苏秦靠嘴上功夫,到处拿“演讲费”,他提出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以抗秦的战略思想,组建“合纵”联盟,任“纵约长”,身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张仪与苏秦都是鬼谷子的门徒,张仪的主张与苏秦刚好相反,他认定秦国,主张由秦国来统一六国,他的这种战略思路称之为“连横”。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秦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诸侯国的大计。在“横则秦王、纵则楚霸”的关头,张仪帮助秦国出使楚国,通过“六百里商、於之地”空头许诺,达到了让楚怀王与齐国关系破裂,削弱“合纵”同盟力量的目的,为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

  楚怀王时,屈原为楚怀王“左徒”,由于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受楚怀王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但后来遭到上官大夫勒尚和楚怀王宠姬郑袖等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屈原痛恨“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历来主张楚国联齐抗秦,由楚国统一天下。但楚怀王听信张仪“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空头许诺而“遂绝齐”,最后又被秦军“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夺走楚国汉中之地。魏国趁机袭击楚国,而齐国因对楚国擅自破坏盟约非常愤怒,再也不派兵救楚,致使楚国“大困”。

  到了秦昭襄王时,为了征服楚国,秦国要与楚国通婚,并约楚怀王来秦国会谈。楚怀王不知是计,竟然“欲行”前往。屈原虽“不复在位”,但因与楚王是同姓,又曾是“三闾大夫”,知道后,就去劝阻楚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但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反而听信公子子兰“不要绝秦欢”的劝说,前往秦国。最后在进入秦境“武关”后,被秦国伏兵扣留,要求楚国割地才放行。楚怀王逃亡到赵国,赵国人不敢接纳,只好又绕回到秦国。一国之君,如此下作失态,最后竟死在秦国,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遇到这样的国君,也算是命运不济、生不逢时了。楚国既失地、又失盟友,已经不再具备与强秦抗衡的武力与智力。

  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国开始直接向位于洛邑的 “西周君”即周天子的地盘发起进攻,要彻底端掉姬姓王朝的老巢,迫使西周君周赧王前来向诸侯身份的秦国投降,“顿首受罪”,磕头认罪,并将其邑中的三十六城、三万人口全部给了秦国,“周秦”真的开始合一了。

  到了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周天子领地上的老百姓全部向东逃亡,“其器九鼎入秦”。周王朝九只宝鼎全部归秦国所有,姬周王朝已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据说秦昭襄王来取周天子的九鼎时,有一只鼎突然飞起,最后落入泗水中,其余八只鼎被秦国人抬走了。后来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返回路过彭城(今徐州)时,曾斋戒祷祠,想从泗水中把周鼎打捞上来,“使千人没水求之”,但没有获得。

  “东周君”及其土地,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被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率兵所灭,土地尽入秦国版图。至此,姬姓周王朝宝鼎神器没有了,立足立锥之地也没有了,已经彻底绝祀、断了香火。《史记·秦始皇本纪》末尾引用汉代贾谊《过秦论》指出:“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也再次说明,中国历史上的“西周”“东周”这“二周”,是指成周洛邑周边的两块王畿之地。

  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的儿子、秦王嬴政即位,这位嬴政就是有着“千古一帝”之誉的“秦始皇”。他在前人基础上,开始了加快灭六国、一天下的进程。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嬴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韩国灭亡。

  十九年(前228年),秦大将王翦、羌瘣“取赵地东阳,得赵王(迁)”,赵国灭亡。

  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大将王贲领兵“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魏王假)请降,尽取其地”,魏国灭亡。

  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复召大将王翦,让他领兵击楚,“虏荆王”即活捉楚王,但楚将项燕又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继续举兵反秦,第二年,秦将王翦、蒙武向楚国军队发起最后进攻,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国彻底灭亡。

  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大将王贲率军进攻燕国辽东地区,活捉燕王喜,燕国灭亡。由赵公子嘉自立的代国,亦被秦军顺道消灭。

  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大将王贲率军,由原燕国南下,向齐国发起最后进攻,“得齐王(田)建”,齐国灭亡。

  至此,经过26年的文韬武略,到公元前221年,六国皆灭,“虎狼之国”秦国最终实现一统天下,嬴姓“秦王朝”继姬周王朝后,在腥风血雨中诞生。

  六国之所以被秦国一个个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六国论》一文,已分析透辟,点明问题症结要害矣。

  六.秦始皇“传之无穷”成泡影,传“二世”皇帝成“王”嬴姓亡

  秦王嬴政自认比“三皇五帝”还要伟大,是集他们的优点于一身,所以称自己为“皇帝”。同时他希望自己的“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的子孙后代要把皇帝一代一代当下去,所以称自己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秦王朝,他要吸取周王朝分封诸侯、出现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教训,废除了分封诸侯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三职,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守掌治其郡,为一把手,另有副手称郡丞;尉掌辅佐郡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这种国家体制,也在无形中为他将皇位“传之无穷”自设了障碍,给他的子孙们相互残杀“窝里斗”提供了便利,埋下了祸根。

  为了从制度上强化国家安全治理,稳定新政权,促进都城咸阳率先发展,秦始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连接长城,抵抗匈奴。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筑长城而为边境藩篱,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七百里抵御匈奴防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二)销毁地方武装力量。为防止地方动乱,尤其是防止原六国力量死灰复燃,秦始皇把天下所有的兵器全部收缴到咸阳进行销毁,用青铜武器浇铸成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重达三十四万斤(一说二十四万斤)。

  (三)重点发展首都咸阳经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十二万户富豪集聚一地,极大地推动了咸阳市的经济繁荣。

  (四)“一法度衡石丈心”。即统一度量衡,“端平法度”“器械一量”,确保市场买卖有序,交易公平。

  (五)“车同轨”。统一规划全国路网,根据等级功能,统一马车制造尺寸。

  (六)“书同文字”。即“书同文”,规范统一文字书写,废除原先各诸侯国的文字,统一用秦篆体文字书写。

  秦始皇还听取丞相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就是震惊古今的秦王朝“焚书”事件。

  当时出现诸生在咸阳“以妖言乱黔首”、制造思想混乱现象,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在咸阳被坑杀,“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就是震惊古今的秦王朝“坑儒”事件。“焚书坑儒”,成了秦王朝臭名千古的罪恶定义。

  秦始皇不顾民生安危、百姓死活,动用国力,大兴土木。诸如:堑山堙谷,修建“阿房宫”。“治驰道”即直道,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建设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求长生不老仙药,让方士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耗费国家巨资,结果无功而终。

  为了巩固统治,征服六国人心,秦始皇经常通过外出视察巡游以昭告天下,威服海内,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已经是第五次“出游”了。正是这次远途巡游,在返回途中,至平原津(今山东境内)时,秦始皇突发暴病驾崩。随行的赵高、李斯二人秘不发丧,串通矫诏,让同行的秦始皇二公子胡亥即位,史称“秦二世”。同时派人给在北方守边的大公子扶苏送去伪诏,赐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自杀。秦王朝末日,仿佛在转瞬之间来临了。

  秦二世即位后,听信宦官赵高建议,大行诛杀众大臣及诸公子之事,将秦始皇的其他六位皇子全部杀害,秦二世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上。

  由于不满秦王朝、尤其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加之秦二世执政的第二年,又重修阿房宫,征丁征粮,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这批南方苦役在赴役途中,因遭大雨而不能按期赶到工地,按照秦律,“失期,法皆斩”;在面临进退都死的“等死”困境下,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秦王朝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他们甚至在楚国故地建立起了“张楚”政权。各地起义军云集响应,赢粮影从。山东豪俊遂并起,郡县秦吏纷纷被当地起义军杀害,“伐秦”队伍不可胜数,一股股推翻秦王朝的巨浪汹涌而至,势不可挡。刘邦在沛县、项梁在会稽郡也纷纷起兵反秦。

  到了秦二世第三年,燕、赵、齐、楚、韩、魏皆复自立为王,历史又倒回到了诸侯国争霸的战国时代。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秦二世受赵高蛊惑,竟用计将李斯等谋害;同时,赵高又隐瞒前方战事,对横扫六国的战将大行猜忌之事;到后来,赵高“指鹿为马”,大有取代秦二世、自己当皇帝之势。

  赵高终于发动宫廷政变了,他让自己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带兵闯入禁宫,勒令秦二世自杀。这一年是公元前207年。秦王朝至秦二世,前后仅存15年。

  由于秦王朝所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小,已经是“空名为帝”,在赵高建议下,秦王朝决定重新回到诸侯国角色,国家首脑只称“王”、不称“帝”了。而接秦二世班的是其兄扶苏的儿子“公子婴”。公子婴对外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早已识破赵高阴谋,后来设计将赵高刺杀,并将赵高家族人等全部诛杀示众。

  秦王子婴当了四十六天秦王,咸阳城被楚将沛公刘邦包围,已成囊中之物。刘邦将军队驻扎在灞河边上,派人约谈秦王子婴,希望他主动投降。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来向刘邦投降,并将“天子玺符”奉上。刘邦最先拿到了象征社稷江山的大宝神器,预示着他要走到时代的前沿。

  一个月后,作为关东诸侯“纵长”的项羽进入咸阳城,将秦王子婴及嬴秦诸公子宗族全部杀害。嬴秦至此绝嗣绝祀,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又经历五年的“楚汉相争”,最终由刘邦建立起统一的汉王朝。

  七.王朝之“秦”有余响,“前秦”“后秦”又“西秦”

  秦王朝虽然灭亡了,但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人们一方面从秦王朝短暂的命运中寻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也在利用秦的文化符号为自己所用。一些政权的建立,往往因其地处秦王朝的发源地而又一次次打出“秦”的旗号,也称自己的政权为“秦”。

  历史发展到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先后出现了“十六国”,与在建康建都的东晋政权处于同一历史时空。在这“十六国”中,以“秦”为国名的就有三个。为了与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有所区别,后人冠以时间、方位等词加以限定区别,“前秦”“后秦”“西秦”就是这么来的。它们的出现不能与秦王朝相提并论,可视为“秦”的余响。

  (一)苻氏“前秦”

  据《晋书·苻洪载记》,苻洪为有扈氏苗裔,其祖先“世为西戎酋长”,原姓“蒲”。西晋“永嘉之乱”后,历史进入“晋与十六国”时代。乱世出英雄,苻洪散千金,召集天下英杰,访安危变通之术,后被宗族人推为盟主。永和六年(350年),东晋穆帝任命苻洪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当时有人劝苻洪称帝,苻洪以谶文上有“艸付应王”之说,加之其孙苻坚的背上有“艸付”字样,遂将“蒲”姓改“苻”姓,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六十”,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第二年即永和七年,苻洪被手下将军麻秋毒死,其子苻健斩麻秋,即皇位,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建元“皇始”,把当年嬴政秦始皇的“始皇”二字前后调了个位置,其野心可以想见。苻健在位四年而死,其子苻生即位,仍“据汉旧都”长安。

  苻生在位二年,作恶多端,杀人如麻,因其生下来就“无一目”,是个独眼瞎子,所以性格扭曲,残暴残忍至极。他的忌讳很多,诸如“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这些字词皆不许说,左右大臣因此“忤旨而死者不可胜纪”,那些被他“截胫、刳胎、拉肋、锯颈者,动有千数”。后被其堂兄苻坚发动政变杀害,这一年是东晋升平元年(357年)。

  据《晋书·苻坚载记》,苻坚是苻洪的孙子,在除掉苻生后,苻坚即位称“大秦天王”,改元“永兴”,后又先后改元“甘露”“建元”。

  在苻坚领导下,前秦政权稳定,呈现“小康”景象,开始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征战。先后灭了前燕、仇池氐族的杨氏、凉州的前凉、漠北的代王,攻取了东晋的梁州、益州,中原地区全部进入前秦版图,其范围“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苻坚在当时被人们比作汉文帝,向前秦“朝献者十有余国”,有四百余人献诗歌颂苻坚;发展至后来,有六十二个国王“皆遣使贡其方物”。

  前秦形成了与东晋对峙局面,大有一统天下之雄心与势力。

  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以“有众百万、资仗如山”的国力和“劲卒百万,文武如林”“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强大军事实力,以“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的出征作战队伍,前往征讨东晋。但在“淝水之战”中,因战术失利等原因,最终被东晋打败,从而导致整个战役失败。

  前秦军队被东晋打败的因素有多种,但在战斗关键时刻,朱序的内应搅阵起了重要作用,具体可参阅笔者于2023年撰写发布的《朱序—“淝水之战”东晋获胜的功勋人物》一文。

  淝水之战大败后,前秦开始出现内外交困乱象,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385年),苻坚在一座佛寺中,被背叛自己、另立山头的姚苌缢死,享年四十八岁。

  苻坚“平燕定蜀,擒代吞凉,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因其“愎谏违谋,轻敌怒邻,穷兵黩武”,最终身败名裂,国衰民怨。如果苻坚当初不那么刚愎自用、操之过急,虚心听取左仆射权翼、太子左卫率石越、征东大将军苻融、释道安等人的建议,等待东晋出现君臣不和现象时再出征,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二个统一的“秦王朝”也未必不可能。但历史没有“如果”二字。

  苻坚死后,其长庶子苻丕于晋阳即皇帝位,改元“太安”。苻丕于当年被东晋扬威将军冯该在陕西境内斩首,前后在位二年。苻丕的儿子被押送到建康,后被东晋朝廷“赦而不诛,归之于苻宏”。

  苻丕死后,苻坚的族曾孙苻登即位,改元“太初”,这一年是公元386年。为了表示对苻坚的尊重,苻登专门在军队中为苻坚立神主牌位,置于一个特制的辎軿内以供奉,这种屏蔽的车子是羽葆青盖,竖立一面黄旗,有三百个武贲勇士专门护卫,每次准备出战或有所动作前,苻登一定要先向苻坚的神主牌位报告。苻登在位九年,太初九年(394年),遭到后秦的姚兴攻击,兵败被杀,时年五十二岁。

  同年,苻登子苻崇即位,改元“延初”。十月,苻崇遭鲜卑人、西秦王乞伏乾归驱逐,后在与西秦战斗中被杀。至此,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宣告灭亡,前后存在了45年。

  (二)姚氏“后秦”

  “后秦”由羌人后裔姚苌建立。羌人祖先是有虞氏舜帝的后裔,大禹时代,禹封舜帝的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姚苌曾是苻坚的爱将,被封为龙骧将军、督益州、梁州诸军事。淝水之战失败后,苻坚回到长安不久,就出现慕容泓叛变。苻坚派儿子苻睿去讨伐,同时任命姚苌为司马,参与讨伐,结果被打败,苻睿身亡。苻坚大怒,杀死了姚苌派去报信请罪的长史。

  姚苌惧怕遭苻坚杀戮,遂逃奔到渭北,受到西州豪族欢迎,希望他承担起“匡济时艰”重任,被推为盟主。晋太元九年(384年),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年号“白雀”,以皇帝身份“称制行事”;到了公元386年十一月,姚苌在长安正式登基当皇帝,改长安为“常安”,改元“建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并将其政权的始建时间定为公元384年。

  姚苌对苻坚恨之入骨,竟然挖掘苻坚尸体,鞭挞无数,祼剥衣裳,荐之以棘,将苻坚的尸体放在带刺的荆棘上,然后再坎土而埋之。

  此时的前秦政权已经到了苻登时期,姚苌为了与苻登争地盘,收买人心,也曾有过一些举措,诸如:姚苌本人带头检讨自己,下书深自责罚,把皇宫的文玩绮珍珠宝全部拿出来用于军事,每顿只吃一样菜,妻子穿的衣服“不重彩”;将帅为他战死,加秩二等,士卒战没,皆有褒赠;立太学,礼先贤之后;立社稷于长安;百姓年七十有德行者,拜为中大夫,岁赐牛酒。同时又下书,兵吏跟随他征伐,一家一户人都在他的军“大营”生活,世世都有家,“无所豫”,不用担忧。

  姚苌可能因为做了对不起苻坚的事,经常恶梦萦绕,直至病入膏肓。疾病严重时,姚苌梦见苻坚派天官使者、鬼兵数百人闯入他的大营中,当他向皇宫走时去,宫人拿长矛刺鬼,迎接姚苌,谁知长矛误中姚苌阴部。鬼们相互说:“正中死处”。拔矛,出血有一石多。姚苌突然惊醒,遂患上阴肿病。太医来医治,果然出血如梦中情景。姚苌从此开始,因惊悸而狂言乱语,口中经常念念有词,对苻坚魂魄认罪说:“臣苌,杀陛下者,是我的兄长姚襄,非臣之罪,愿不枉臣”。建初八年(393年),姚苌病逝,时年六十四岁。其长子姚兴即位。

  据《晋书》卷一百七《姚兴载记》,姚兴改元“皇初”,六年后,又改元“弘始”。姚兴为笼络民心,赐孤独鳏寡以粟帛,年七十以上者加衣杖。姚兴生性俭约,车马无金玉之饰,崇尚清素。姚兴佞佛,托意于佛道,亲自聆听沙门(和尚)鸠摩罗什演说佛理,公卿以下,莫不跟随,致使沙门自远而至长安者五千余人,州郡十户人家有九户事佛信佛。姚兴信奉古人所说的话: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所以注重贤能人才的招求。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姚兴去世,时年五十一,在位二十二年。其子姚泓即位,改元“永和”。

  同年,东晋刘裕(即后来的南朝宋开国皇帝)率军攻打长安,姚泓投降,被押送到建康(南京)斩首,时年三十二,在位二年。至此,姚氏后秦灭亡,历三世,凡32年。

  (三)乞伏氏“西秦”

  据《晋书》卷一百二十五《乞伏国仁载记》,“西秦”国创建者乞伏国仁为鲜卑人,在苻坚“兴寿春之役”即“淝水之战”时,被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

  乞伏国仁很不愿意参加这场战争,他曾对族人们说,苻坚“疆宇既宁,宜绥以德”,以德治天下,但却穷兵黩武,“骚动苍生,疲弊中国,违天怒人”,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程度。他认为,“物极则亏,祸盈而覆”是天之道,推测苻坚失败是难免的,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与诸君成一方之业”。苻坚失败后,乞伏国仁发现时机已到,招集诸部,很快达十余万人。

  苻坚被姚苌谋害后,乞伏国仁感到苻氏“前秦”大势已去,遂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385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元“建义”,其政权,史称“西秦”。

  乞伏国仁在位四年去世,他的弟弟乞伏乾归即位,改元“太初”。十三年后,又改元“更始”。晋义熙八年(412年),乞伏乾归被其侄儿乞伏公府杀害,先后在位二十四年。

  乞伏乾归去世后,其长子乞伏炽磐即位,改元“永康”。东晋元熙元年(419年)改元“建弘”。公元420年,刘裕推翻司马氏东晋政权,建立刘宋政权,南方历史进入南朝时期。乞伏乾归于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去世。其子乞伏慕末即位,在位四年,于公元431年被“夏”国的赫连定杀害。西秦国灭亡,前后存在了46年。

  至此,秦王朝之后出现的三个“国”字级别的“秦”政权宣告结束,“秦”作为一种政权名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前秦”“后秦”“西秦”之后,中国历史上虽无政权名“秦”,但“秦地”“秦川”“秦岭”“三秦”“秦风”“秦腔”“秦人”“秦王”之称谓者,是应“秦”而生。“秦”已经由地域而政权之称谓,衍变壮大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地理坐标。“秦文化”“晋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等等,正以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共同涵养交织成了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庞大华章。

  束有春 2025年3月12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秦国;秦孝;诸侯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