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声”:“吹一吹,大有益”
2024-03-07 07:32:00  作者:梁 一  
1
听新闻

——做好乡镇一级宣传工作主要是新闻报道工作的思考

干得好不如说得好。

宣传工作对于各行各业都很重要,而对于基层乡镇一级,宣传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用老同志的一句话来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宣传,就觉得这里一潭死水、毫无特色,人家就不愿意深入了解你,瞅你一眼感觉是在浪费时间。为什么?因为你太普通、太“低调”了,不值得一看。

在县一级的领导心目中,在县里各部委办局的心目中, 一个乡镇是什么样子?这我们不得而知。这就好比我们在乡 镇层面,对各个村居、社区的了解,熟悉,主要是几个看。 ——当然,我的看法未必准确。

一看精神面貌。看这个村居的带头人。主要是“一把手”, 当然也有班子里的其他成员。这个“领头雁”好,带领的班子成员好,就大概对这个单位印象好。看带头人当然主要看 带头人与“一班人”乃至员工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我当村居党支部副书记,看一个村民小组,无非就是看这小组长精神面貌如何,如果“软鼻害龙”,没有朝气,自然不可能有好印象。同样,我在乡里从事组织工作,或者从事共青团工作,看村居,也是看村居里跟我联络的人精神面貌如何,是不是积极主动,是不是利利索索,如果拖拖拉拉,“推一推,动一动”,自然对这个村居形成不好的印象。所以,一个单位好不好,带头人的精气神,群众的精神面貌那是不用说的。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缺少这一点,这个单位不会有啥名堂,如果还有告状的、上访的,更说明这个单位领导是一塌糊涂。

二是既往印象。看这个村居既往历史沿革,主要是示人 的“料”。这与该村居的“历史”“传说”“亮点”“文化底蕴”也有很大关联,当然经济实力也是很重要的,这确实是不能否定的。当然也包括一个村居的既往印象,特别是网络上、社会上的评论。我们对一个地方的了解,或者去一个地方之前,最喜欢做的事情的是“做功课”。如何做功课?主要看一个地方历史和“既往印象”。如果这个地方有历史名人、历史印记,或者与“我”有关联——我认识这里的亲戚朋友同学。

三看第一印象。这个村居的整体环境和软环境——待客之道,也很重要。现在争创文明卫生城市,也是一样的道理。好比我们去一个亲戚朋友的家里,一看邋遢杂乱,就连坐下来喝口水的心情也没有。“一俊遮百丑,一丑毁所有”。第一印象一旦留下不好,后面就很难纠正。这一点虽不绝对,但是比较灵验。一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也好,乡长也好,任期内也就三五年时间,除非主抓或者解剖麻雀之外,说得实在一点,“日理万机”,拨冗抽空,真正到哪个村居,尤其是到哪个村民小组,其实机会不会很多,甚至有的一个任期里都是“擦肩而过”,当然,领导的时间精力确实有限,通过听下属和秘书汇报工作,材料,信息,宣传,也是了解基层的有效方式。

四看亮点工作。领导爱“亮点”,好比老鼠爱大米。这一点确实是存在的。话这么说,可能会受到批评,受到诟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这样。领导对所属的每一个单位,尤其是对下属单位的下属单位,越是间接的,隔得层次越远,越是爱看亮点、特色,如果你没有亮点,大众化,很普通,很难吸引领导的注意力,吸引上级机关干部的注意力,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抓工作,与抓亮点其实是并不矛盾,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基础性、日常性工作,这是打底子。在此基础上,抓一些亮点,让强项更强,使自己所在村居、所在乡镇、所在的工作条口脱颖而出,这是非常必要的,聪明的领导特别注重这一点,只要不是形式主义,也是无可厚非。

我在“上面”,对“下面”怎么看?我在“下面”,“上面”对我们怎么看?你我“面对面”,大家都是兄弟友好,互相之间怎么看?不用说,干好工作,完成上面赋予的任务,这才是“王道”。“怎么看”关键在于“怎么干”。回到开头,就是干得好也要说得好。苦干加巧干,巧干加会干。这就更加说明宣传非常重要的道理。

诚然,干工作不是为了让别人看的,但是有时就是要给人看,这至少也是有促进作用的。2021年8月我到基层报到,适逢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担负联络员,在党政办工作的我,实际上成了乡人大办“主任”,当时的纷繁复杂程度对于“职之初”的新人,应接不暇可想而知。就这,还可能是“风箱里的老鼠——上下受气”不讨好,因为我一个“弼马温”指挥不动下面,对付不了上面,协调不了周围,如何撕开工作的突破口成为我迫在眉睫的问题。我首先从新闻信息宣传来着手突破。当时撰写了一篇1500多字的新闻,被新华网、中国江苏网、交汇点新闻等4家媒体刊用,同时还自办《石集乡选举动态》,通报进展情况,引起了周围同志的关注,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县人大主任专程来乡调研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为我乡的做法点赞。后来疫情期间,我又撰写人大代表关注疫情工作、乡贤治水工作等新闻信息,基础打得牢,县里很重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益一上任,就带队到我乡柳山调研特色田园创建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国强一行来我乡考察人大社情民意收集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也曾来乡里视察调研。如今,咱们乡的人大工作“杠杠的”,乡人大主席申志坚放心地将人大业务工作全权交给我负责,说明工作干好了自然领导会肯定。到基层这三年,我岗位换过不少。唯有这兼任的、不在编的“人大办主任”一直在干。——举这个实例说明,宣传工作不可小觑。一篇文章也许会惊动国务院,一篇信息也许会引来各路大神,一篇新闻也许会给我们的工作增光添彩。只有重视新闻报道的领导才是好领导,我愈加坚信这一点。

新闻报道工作对基层很重要,这句话其实也要辩证地看。对于基层乡镇一级的新闻报道工作,我是这么看的。当然我的看法未必很全面。这几年,跟我一起毕业的,还有前几届和后来几届选调生,从事或者从事过宣传报道工作有不少人,他们分布在我县各个乡镇,我市各个乡镇,我还参加过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组织的选调生培训、参加过团省委组织的少年儿童工作相关培训、参加过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在华西村组织的培训,根据我对他们或多或少的了解交流,大体上对乡镇一级的宣传工作,主要是新闻报道、信息报送工作有一个粗浅的看法。

“长征是宣传队”。党的宣传队职能自建党起就非常重要。乡镇一级的宣传工作,组织发动宣传群众,那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但仅仅就狭义的宣传来说,主要是在做好环境氛围、政治氛围、文化氛围营造的基础上,突出仪式感,那些标语、横幅、墙报,文化灯箱,文化墙,这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做得不是多了,而是层次不够,特色不够,没有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氛围匹配。辨别度不高,这个乡那个乡到了那里都是一个样,这个村那个村一个色彩。这里头还需要继续守正继续创新。

除了政治氛围营造,再就是新闻报道。新媒体时代,新闻处处有,人人都是新闻制作者,但是人人又都不太关注新闻。新闻的平台多了,我们反而不知道要搞什么。过去纸媒体时代,就我们乡镇来说,无非就是《宿迁日报》,再往上就是《新华日报》《人民日报》,还有《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以及各类对口的行业报纸和杂志期刊。现在好了,市县一级,速新闻、宿迁手机台、爱泗洪、以及《先锋宿迁》《泗洪先锋》等机关公众平台;省一级官媒主要是《中国江苏网》《交汇点新闻》以及各省级媒体自办的《江南时报网》《荔枝新闻》《紫牛新闻》《我苏网》等;还有就是国家媒体设立在我省的《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央视新闻》《央广网》等。应该说,天地更加广阔,平台更加丰富,然而大家觉得稿子越来越难上了。这里头的原因,一是不均衡,有的乡镇一年不写几篇稿子,有的乡镇一天写几篇稿子,跟过去比,现在的写手总的看比较懒。二是质量浅层次,多数的文章没有深挖,满足于表面,没有新闻性。偶尔一些乡镇的报道员是“科班”出身,却又书生气十足,自命“大拿”,没有在新闻战线“打磨”,一篇新闻出来,看起来很遵守新闻学规则,实际上可读性不强,甚至太烂。三是某些乡镇工作没有起色,新鲜的做法少,鲜活的经验少,完全是应付了事,上面要求怎么干我就怎么干,没有创新。这样的乡镇不产新闻,你绞尽脑汁搜肠刮肚,除了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之外,别无他法。四是人才没有被挖掘,或者挖掘出来用不到点子上。在基层,搞宣传常被人冠以“才子”,有几把“刷子”,本是个好事,可在实际中落差大,常常导致真正的高手不愿意搞新闻,视新闻为畏途。所以有的同志不愿意“露一手”,害怕一直干新闻。因为这项工作“求人”的多,有些不愿协调不愿求人的同志就害怕搞。五是在乡镇干新闻工作,获得感差,往往是自娱自乐,很难得到领导和上级的重视和关注,干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乡镇。如此,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六是新闻报道的大环境变化了。不再以质量论稿件,不再以努力看英雄——实际上真正高质量的东西还是会受到欢迎,真正努力的人总会被青睐。几年来,我在《江南时报》上发了三、四十篇稿件,其中至少有10篇以上被直接安排上纸媒,也有的被推荐到《学习强国》平台和《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甚至还上了《江南时报》的整版,这些都是没有运作的。充分说明德艺双馨的老报人,仍然坚持高质量的办报方向,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向不动摇。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感谢报人,感谢老报人!

现在有一种风气很不好,不在基层就不会知道,越是在基层,才知道不是传说。有些明码标价,公开“有偿新闻”,这已经不是新闻了。应该说,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媒体行业带来极大冲击,生存非常不容易。在国家允许、许可的范围内,搞一些创收,我觉得也不必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要是公开的,也没有什么不妥。你的企业、你的单位要树形象,创品牌,掏点银子做一些广告,搞一些宣传,其实也是正常的,本来你的单位就有这么一笔预算经费,列支也是 正常的。这样做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偷偷摸摸,不正 大光明不好。——当然,从我们的角度看,这样做就彰显了 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平台为王。谁上谁不上,谁上多少, 谁何时上,我说了算。你拥有平台,你就有话语权,你就是 老大,屁股决定脑袋。第二个问题:谁干这项工作谁狠。之所以冠之以“狠”,其实跟第一个问题雷同。你的乡镇你做主,你负责对外联系,资源人脉在你的手中,你就说了算,你写的就好,跟质量没有多大关系,至少没有直接关系。现在的编辑也很“懒”,一般来说,稿件来了,整一整格式字体,一套,鼠标一点,就发出去了,全世界都能看到了。而不是以前描述的“学究”一样字斟句酌,推敲打磨,反复编、审。现在信息社会了,信息第一,文字倒在其次了,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倒是体现不出来了。信息时代的新闻报道,把事情说清楚了就可以,过分地推敲辞藻、句式,要求没那么高了。当然作为撰稿人,仍然应该注重真实性和可读性。这一点无需多说。

工作好不好,宣传见分晓。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上面的 领导、上级的机关,靠什么来了解你、考评你,除了向上汇报和下来调研,更多的是看你的信息报送、材料文章和新闻报道。因此而言,这就彰显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谁重视谁受益,谁不重视谁就是个“傻老冒”。梁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选调生,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团委书记兼石集居党支部副书记。)

标签: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