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做好村居工作的几点体会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要想屹立不倒,需要往下挖很深的地基,需要坚固扎实的底座。在稳固的基础上才能垒砖砌瓦、平地而起,否则就是“危楼”,是有害的“豆腐渣工程”。别说是风吹浪打,就怕一点风吹草动,也会轰然坍塌。空中楼阁只存在于幻想之中,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 党的宗旨。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谋私利、克己奉公、一心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村居工作的两三年时间,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我是2021年8月下到村居,担任村居党支部副书记。我所在的村居,是泗洪县石集乡石集居,后来调整为石集社区,是石集乡的座下村,也是宿迁市“十大经济强村”之一。我在石集村居工作虽然“挂职”“兼职”的成分比较多,但是工作种类一点儿不少。一个村居虽然小,但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也常说“解剖麻雀”,但是麻雀想解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里头很有学问。村居工作直接面对村民居民,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可以说“柴米油盐酱醋茶,鸡毛蒜皮婆婆妈”都涵盖在内的。
过去村里的主要干部,村书记、村主任、村会计被统称为“三大员”,其中村主任其实就是咱们口中的“村长”,2016年7月《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不再称为“村长”。近年来,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要求,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因此实际上对于一个村居来说,村书记同时是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领头人。我们石集居,如今虽然被称为社区,但实际上日常中还是叫居更顺口些,甚至有些老年人到现在还在喊“大队”。其实以上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是国家加强基层有效治理、有效服务的政策体现,都是为了更好为人民服务。
就我对基层的了解,过去涉及农村的有扒河工、有提留、 一事一议等一些上缴“皇粮国税”“徭役兵役”的事情,这些有时是动员,有些也是需要一些“行政”手段的,仅仅靠“服务”在实际操作中是行不通的。做过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大多有这么个说法,也是让初来乍到的我始终比较迷惑的地方。我想,群众的认识、觉悟不一样,“行政”的手段其实也是正常的,就是一个家庭里,家长对孩子有时还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手段呢。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这些工作落实到村里,肯定会有一些“行政手段”,这是难免的。我想,“行政手段”有时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那种提到“行政手段”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的干部,是政治上不成熟的体现。
石集居所在的石集乡,当年响应国家土地确权,率先搞土地流转,应该说还是走在前面的。基层就是这样,很多事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肯定是正确的,方向和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在执行过程中最怕的就是“歪嘴和尚念错经”。但是在具体执行中,有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也可能良莠不分,靠他们去“行政手段”,也会出现一些情况。基层群众由于认知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有时会觉得“办事不公”。我觉得这些影响民心,影响公信力的事情还是存在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调查研究。
近年来逐步形成并被大力推行的“党群服务中心”这一形式,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基层一线执政基础,增强从政人员的为公服务意识,大有帮助。还有的就是“社区书记与主任一肩挑”的做法,在一些村居也非常需要非常必要。我们要巩固一些好的做法,探索一些新的做法,改革一些不适合不适当的做法,使我们的党旗永远飘扬在基层一线,飘扬在田间地头,让“希望的田野”永远飘扬镰刀和斧头。这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党的领导的固本之举、强基之举。我在翻阅前几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材料、主题教育材料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说到党建引领基层高质量发展,我在乡组织办工作的一 年多时间里,感觉到这一举措是我们党执政成熟的标志,充分体现党永远来自于人民,永远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也说明我们党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在另一篇文章中,我专门写了这一问题。
无论是在村、社区,还是机关部门,又或者物业、企业、行业等等,都逐步建立了党的组织,还有临时党小组、临时党支部,这些都是党建引领的表现形式。可以这么说,党的领导不是空泛的,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党就在你我他的身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执政基础在于人民,来自于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如果忽视了党的基层建设,造成党的领导在一线的缺失、缺位,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基层的领导,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夯实基层根基,打牢基层基础,以高标准的党建引领助推基层高质量发展。梁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选调生,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团委书记兼石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