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士强|用艺术赋能“江村”
2024-03-06 10:2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谢士强  
1
听新闻

  江村,太湖边一个美丽的村落,现今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就是过去的开弦弓村。

  80多年前,因为有了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横空出世,这本著作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马林诺夫斯基《江村经济》序言)。从此,人们都把这个村叫做“江村”。开弦弓村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江村这个村落便成为观照社会变迁甚至历史发展的一个窗口。总有许多人赶到村里,探寻社会发展的脉络;总有艺术家进驻村落,绘就美丽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美丽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充分发挥艺术的力量来助力新农村建设,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吴江区乡村振兴局,吴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画说江村主题创作作品展”,此次展览的举办无疑将作为时下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和责任的写照。

  这次活动的举办,也是我近几年参与社会各种活动时间和战线拉的最长的活动之,历时近2年。最初是2022年7月15日,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参与陈危冰先生姑苏领军人才的项目“江南田园山水画课题班”,该班面向江苏省招生,当然重点是苏州,参与的画家大都是中小学教师,文联、文化站的基层画家,从最初的宋元绘画临摹到外出江西婺源的写生,田间地头,深宅古巷,学员们挥汗如雨,冒着高温,喝着藿香正气水,废寝忘食,在自己的画纸上绘就一幅幅乡村美景,有成功,有失败。在课题班的基础上,2023年5月27日,大家又迎来了“助力乡村振兴,画说江村”论证会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正式启幕。论证会上各位专家,领导、学员们群策群力,结合地域特点,聚焦“江村”,由点及面。以优秀的本土文化为载体,延续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江村故事,与乡村振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相结合,在吴江文化地理中标识出更多亮点,打造符合江村特色的文化品牌,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更好地服务新时代。9月23日上午“丰收在望共促和美”苏州吴江区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平望镇庙头村开幕。活动当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画说江村主题创作作品展”项目正式宣布启动,并在现场举行了启动仪式。

  (《江邨胜跡图》谢士强绘)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画说江村主题创作作品展”的活动大幕正式徐徐拉开,可以说箭在弦上,没有退路了,每位学员经过一次次看稿,一次次辩论,经历无数次的挑灯夜战,无数次的笔墨实验,画说江村主题创作作品才渐渐有了雏形。学员们真正的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学员们在创作作品时尽量规避同一性,单一性,要考虑每个乡村的历史、人文,绘出各自特色。不要把所谓的艺术赋能庸俗化,概念化,造成乡村艺术的二次污染。这些理念,每次论证会大家都相互督促,各抒已见。

  乡村绘画题材对很多学员来说,都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如何把新农村画的深入?如何能把自己掌握的笔墨反应到画面上来?确实是一个很难的课题。既能反应山乡巨变、欣欣向荣之美,又能将自己的笔墨意蕴付诸到创作中来,关键的关键还不能迷失自我。既不能把眼中所见之景如实的创作出来,又不能凭空造,一个字“难”。画的太像现实,有绘照片之嫌,而且有可能会流俗;凭空臆造,又会留于空泛乏味,无本之木。这次对很多画家来说,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虚脱,但也正因为经历了多次的虚脱,才成就了风凰涅槃。

  乡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特别的存在。不管到了哪里,大家都会乡愁难忘,乡音难改,故土难离。中国作为农耕社会大国,每位生长于斯的人们对田园、对故乡、对土地,在内心深处都会有触动心弦的地方。正所谓春天给他们一块地,秋天就能还你一片丰收。艺术上的努力从来不会辜负每一份付出。不管你是得意还是失意,只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投入时间和汗水去浇灌,都能在秋天时有所收成。本次参展的诸位画家也都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绘就了自己的心血之作,都有了自己的个人收成。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次绘就的一幅幅作品何尝又不是每位画家的心灵写照呢。

  (谢士强系江苏省美术馆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画院特聘画家,苏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标签:江村;乡村;振兴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