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乡村 跑遍全市县”计划及基层干部做好调研的思考
身在基层,还要调研吗?或者问:身在基层,就一定了解基层吗?其实未必!
基层调研如果没有用心用力,认识和理解就会不深不透,因此基层的党员干部不能自认为身处一线,就天然拥有对基层情况的发言权。特别是对下到基层的选调生来说,基层经历不是用来“镀金”的,而是深入基层、认识基层、理解基层的宝贵机会,如此珍贵的时光如果浑浑噩噩、草草了事度过,那么对基层的认识必然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勤浇水花不开。越是在基层,越要肯吃苦、愿付出,在得天独厚的一线调研环境下,可以说只要一分耕耘,就起码会有一分收获。2023年是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年,调研活动的开展,对端正党风政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选调生,作为年轻干部,如何行之有效、契合身份做好调查研究?这是个重要问题。联系自身的一些经历,结合自己的“走遍村每一户,走遍走遍全乡每一块田每一条河每一家企业,走遍全县每一个乡镇每一个重要企业”调研行动,简单说说自己对调研的思考。
首先要学会“摸”:摸情况、摸底数、摸问题。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论做任何事,摸清情况永远是第一位。正如打仗,必须摸清“敌情”,治国理政必须摸清“国情”,基层工作还需要摸清“社情”“民情”。盲人摸象、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的选择,不然小则贻笑大方,大则误国误民。我们党最注重调查研究,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万丈高楼平地起,正确的背后是长期深入的调研支撑。对基层来说,一个小乡镇可以调用和撬动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不计成本通过试错的方式找到发展路径,想要发展好就必须干之前想好,想好了快干。只有对全乡面上的产业布局、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地域文化、风俗民情、特色典型等等方面了如指掌、心中有数,才能不跑偏、不落后。很多时候“摸”的是问题、是矛盾,任何调查研究的过程都是围绕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展开的,因此摸情况要带着问题意识,不能报喜不报忧、看好不看坏,真正做到直面问题。
其次要学会“跑”:跑一线、跑角落、跑远方。看农业不跑到田间地头不行,看工业不跑到工厂企业不行,看民生不跑到群众家里不行,这就是“跑一线”的必要性。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一有空就会到石集的田间地头四处跑跑、四处看看、四处问问,一年夏天正值水稻插秧的时候,我又下田去跑,看到稻田里站了几十个中年妇女在徒手插秧,我就上前询问情况,得知她们一亩地能赚195块,拿到的钱参与者平分,后来我回老家问我爷爷,他说手插秧差不多一亩地要给人200左右,这下数字就对上了。或许有人会问这么一个小小的数字知道了有什么用呢?那么什么时候“蹲苗”“烤田”?什么时候“上水”“离田”?水稻机插还是手插?今年小麦一斤卖一块几?当这一个个“小问题”慢慢积累起来,我们自然而然就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跟“农民伯伯”也有话说有话聊,才能说内行话、做内行事,将来才不会被人嘲笑“外行领导内行”。
“跑角落”就是要跑边边角角,跑别人不愿去、不想去、想不到的地方。现在提倡“四不两直”,也就是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要迎接、直接深入一线,这种工作方法可以破除“走经典路线、看人工盆景”等问题,有助于看到真情况、真问题。“角落”往往分为这几种,一种是为了掩盖故意避而不谈的,一种是因为轻视而被荒废遗忘的,一种是害怕麻烦而处于搁置的,这也就决定了“角落”在调查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基层干部做调查研究不能怕苦怕累,不能有糊弄心态,觉得一些角落不用跑了,一些小事不用追究,往往重要关键的信息就在这些“边角料”中。
“跑远方”说的是把眼睛睁开、把格局打开、把步子迈开。清代陈澹然的政论文《迁都建藩议》中有一句经典:“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于我们基层选调生来说,不能仅仅满足于“村情”熟“乡情”熟,更要“县情”熟“市情”熟,也要关注省情、国情、世情,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人或许会说,基层工作已经很耗费精力了,哪来多余的时间去跑其他地方呢,但我觉得有没有时间,许多时候是由人的热情决定的,意志够坚定、干事够热情自然能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从我个人来说,在基层服务的第一年,我就利用5个周末时间,将全县16个乡镇3个街道及1个农场全都跑了一边,到现在我仍然清晰的记得我的五趟路线:第一次是青阳-重岗-梅花-归仁-金锁-界集-朱湖-大楼,第二次是孙园-农场-龙集,第三次是瑶沟-车门-魏营-上塘,第四次是临淮(含原城头),第五次是双沟-天岗湖,此外还有湿地公园、金水集团、双沟酒厂、大王庄等重要节点,洪泽湖、成子湖、濉河、汴河、溧河、团结河等各水系,以及顺山集、下草湾等文明要塞。通过这一次的“游历”,我对整个县的总体情况有了宏观的概念,让我知道我站立在什么样的一片土地上。
此外,我的“跑全市”“跑全省”“跑全国”计划也在持续进行当中。在选调生入职前,我便来到宿迁市区,对宿城区、宿豫区“解剖麻雀”,跑遍了黄河、项里、古城以及豫新、顺河、下相等所有街道。利用在无锡参加共青团会议、在华西村参加中组部培训、到辽宁出差考察以及节假日等机会,我始终保持着跑一跑、看一看、问一问、记一记的调研习惯。正是这不断的“跑”,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先后以“水土”、“粮食”、“农产品”为主题撰写了三篇万字的国情调查报告《大湖三部曲》,又以党建为主题撰写了《大湖党旗红》调研报告,同时在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当中,以基层乡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课题调研。
最后要学会“谈”:谈需求、谈建议、谈感情。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跟这位老师沟通有很多讲究。在开展调研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群众不愿意听你说话,更别提向你说真话实话,反思之下发现,是因为没有说群众听得懂、爱听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没有上心,有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事情,通过细节就能判断出来。在拜访泗洪本土作家许卫国时,他跟我说起一个故事。某位干部下乡,群众给他递凳子,他掏出湿纸巾擦擦才坐下,给他端碗水,他看了几眼碗口碗边才喝下,等这位干部一走,群众说一看就不是站在我们这边的。这种下基层没有真正跟群众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在与村干部一同上门走访时我发现,村干部们跟群众谈感情就不是装模做样说些客套话的,而是从谈实际需求入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关心和温暖。小孙子上小学没?你家儿子还在外面打工啊?你家老婆婆身体恢复怎么样了?仔细听这些问题都不是随便问问、装装样子的,而是基于平时对他们家庭情况的了解才能问得出来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所有“走访基层”的干部思考。
党的选调生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一个没有在乡野呆过的大学生,一个没有基层履职经历的干部,就像是从来没有干过“班长”“营长”“团长”的将军,如何指望他站得出来、看得明白、想得周全?只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将军”,才能在战场上调兵遣将、指挥千军万马时得心应手,而不至于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现在干部培养很流行“上下左右工作法”——上级的干部“下挂”,下级的干部“上派”,同级的干部“轮岗”,这不失为干部“补课进修”的好路径。我觉得,选调生正是这种从源头抓历练的,更是一种长久的培养之法。梁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选调生,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团委书记兼石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