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经新华社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指导,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网、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以“美好焕新·预见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南京高淳盛大开幕。
当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博物馆发展带来新机遇,数字科技也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刻变革文化生产和传播格局。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推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助力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一道时代命题。在本次论坛上,国际国内知名博物馆(美术馆)馆长、相关机构负责人,以及国家部委、省市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与会人员,就文博行业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上的应用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探索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积极为文博行业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数智技术赋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谈到文博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围绕“数智技术赋能博物馆发展”发表了主旨演讲。王春法表示,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创新,推动着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探讨和勇毅尝试之后,我们迎来了博物馆数字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以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系统,更紧密、更优质、更高效地提升博物馆的文物管理水平、展示展览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
王春法介绍,自2018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推动“智慧国博”建设,分别通过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五条技术路径来推进。透彻感知包括对文物的管理要做到知晓文物的各种状况,对观众要做到实时了解,如观众在馆内的位置、行为等情况,对馆舍要做到透彻地感知,了解馆内发生的一切;泛在互联则是感知的数据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汇总上报,目前已实现5G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达到95%以上;智慧融合要求更快更好地将多元异构数据汇交起来,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多方面价值。“这三方面做好之后,实现自主学习,通过对文物和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知识体系,再逐步达到迭代提升。”王春法说。
数字技术与博物馆文化理念的有机结合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理念如何做到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认为主要是五大要点,即内容为王、融合为法、技术为器、内功为源、转化为宗。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理念是揭示、解读与转化,而数字技术的理念是寻找最短距离,寻找最短时间,寻找最大的群体,寻找最大效果。馆方一定要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放在首位,再做到多技术、多学科、多界别的融合,最终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营造新的文化场景、支撑文化传播、催生新的文化生命力,这是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理念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关键。
除了辅助内容输出外,恭王府博物馆早前也将数字技术用于了文物管理上,建立了符合国家规范、满足本馆实际需要的藏品数字化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储存藏品的原貌信息,丰富藏品的收藏内容和形式,永久保存藏品的数字信息,最终转化为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实现藏品资源的信息共享,发挥博物馆陈列展示、研究教育、服务大众的社会职能。
前瞻视野与多元科技开创博物馆观展新时代
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搭载这些新颖的数字技术为博物馆行业开辟更多崭新应用场景,如何提升观众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一直是文博行业持续关注和思考的方向。关于这个议题,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发言分享了其馆方对于数字技术在展览呈现方式上的独到思考与成功经验。
艾琳馆长表示,完成文化转译,释出文物中蕴含的信息与知识,提升观众的文化参与度,是当下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挑战,德基艺术博物馆选择了通过尖端科技赋能经典文物的方式应对。通过联动UWB定位技术、3D动画建模、UNITY引擎、H5互动程序等多元数字技术,以“一幅最能代表南京的传世古卷”《金陵图》为蓝本,呈现“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使观众以第一人称视角“走”入画卷,与画中人交流互动,从而实现观众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多重感知沉浸式体验的观展诉求。这种观众主动性的提升,为文博展览的未来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一种与观众平等合作、共同观展体验的展览形式。
“科学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实践手段,艺术借科学之力,为观众呈现更多想象空间。”在主旨演讲的最后,艾琳馆长强调,博物馆人需要打开眼界、展开思考,在做好内容深耕的前提下,时刻保持开阔的视野,与不同的技术场景相遇,才能实现文化与科学的双向奔赴,最终完成博物馆最重要的使命与职责——实现广泛而深远的文化传播。
相信通过本次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的举办,定能以数字技术为基,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找到新的路径与方式,也能提升中国博物馆在海外影响力与传播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