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4月25日上午9时许,南京䘵口国际机场一架南方航空客机徐徐滑行,随着引擎的轰鸣声离开跑道,穿过朵朵白云,飞向蓝天。这是一架飞往广州的航班,夏桂香临窗而坐,俯瞰着被春风吹绿的大地,心头翻腾着一阵阵浪花。这次,夏桂香是以南京夏天特种水产生态养殖合作社的身份前往广州,诚邀6位客户正式签约固城湖螃蟹品牌加盟连锁门店,让大闸蟹“爬”到广东人的餐桌上。
出生于1982年的夏桂香是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邢丰村人。18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她在父亲的影响下,跟随父亲从事螃蟹养殖和销售。由于父母从事水产养殖,夏桂香从小耳濡目染,心里早就种下了水产养殖梦,她想像父亲那样,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夏桂香中等身材,脸部轮廓分明,气质温柔和蔼,生活的磨炼使她养成了果断刚毅的性格。2013年,夏桂香开启了她的创业梦想。当时的她,对水产养殖仅有少许认知,但她有着谦逊的态度和一颗虔诚的心。当年,她举家来到7公里外的永乐圩承包了15亩水面,成为当地女性中为数不多“敢吃”螃蟹的人。打那时起,夏桂香一边养蟹一边照料家中老人与两个年幼的孩子,每天繁重的工作量,对于夏桂香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螃蟹养殖需要水草、螺蛳温床供给营养和净化水质,因此在放苗前要先栽草。水草有固定的生长周期,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漂上水面,草多了会影响水质。捞草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水草很重,夏桂香常常捞草后手抖不止。每年的中秋、国庆节前后,正是螃蟹丰收的季节。“以前是晚上8点左右抓螃蟹,然后间隔一个半小时左右再去抓,直到凌晨1点进行打规格,3点将螃蟹运至交易市场排队,一排就是好几个小时,整晚基本是不睡觉的。白天上午还要早早喂食,下午就休息一会。一年收成的好与坏,尽在这两三个月中体现出来。”夏桂香在蟹塘边说道。
波光粼粼的蟹塘边,围着一圈防逃塑胶。螃蟹长大成熟后,晚上会自己爬上岸来,因此要及时修补围栏,清除杂草,还要不定时撑船巡视蟹塘,查看水质及是否有缺氧现象,一旦发现蟹塘上方鸟类增多或者鱼抬头,就要及时打开增氧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石臼湖旁的永乐圩水质较好,夏桂香采取种草辅以小鱼小虾拌玉米荤素搭配的养殖技术,养出来的螃蟹“青壳白肚”、成色好、品质高、肉质鲜嫩,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当时的我只想帮父母创业来实现自己不甘平庸的人生理想。”夏桂香表示。
由于夏桂香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赡养父母、照看孩子的责任都落在了夫妻俩的肩上。夏桂香回忆说,在她第二个孩子两岁的时候,母亲因腰椎间盘突出做了手术,需要卧床休息三个月。那时螃蟹正处于第三次脱壳阶段,一边是需要照看的年幼孩子,一边是卧床养病需要照顾的母亲,夏桂香没有丝毫抱怨,不仅挑起了照顾母亲、教育子女的重担,而且还风雨打拼经营着100多亩蟹塘。由此,夏桂香也成了亲友和邻里眼中的“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
2018年,对于夏桂香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她的思睿水产养殖家庭农场正式成立。从零星养殖、规模化养殖,到规范农场主体经营水平农场的成立,无不凝聚着她的艰辛和付出,她透支的是身体,收获的是荣誉,奉献的是青春。紧接着,从2019年区级示范农场到市级示范农场,最后认定为省级示范农场,夏桂香一步一个脚印,农场在她的经营下不断升级,以网上销售、开设连锁店等形式,把优质大闸蟹卖到了大江南北。
与螃蟹打交道多年的夏桂香已经颇有心得。近年来,她也在积极调整养蟹模式,蟹塘里除了螃蟹,还套养了少许鳜鱼和青虾,等春节前清塘,就可以捕获鱼和虾,增加一笔收益。“今年产量应该比去年稳中有升。”夏桂香预计,每亩蟹塘的产量可以达到150斤左右,130亩蟹塘大约产出19000斤螃蟹。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为加强信息沟通,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夏桂香又把目光放到了农民合作社上。2020年7月,夏桂香成立了夏天特种水产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吸引了3户家庭农场和7户养殖户先后入社,出资总额300万元,养殖面积扩大300亩,注册商标为“琞甲极鲜”。对于资金紧缺的农户,她主动免息出资帮扶,直到脱困。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22年,合作社年收入328万元,除去成本亩均效益7000元,每户年收入较入社之前增加9%以上。
螃蟹肥了,乡亲富了。夏桂香示范养蟹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永乐圩现代农业发展的前程。
(邢光理 陶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