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
2023-04-23 20:0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卜伟  
1
听新闻

  八月,赵北瓜请了公休假,和母亲李桂兰、儿子赵杨一起坐高铁去上海。也不是一定要去上海,是家里就剩他们三人没坐过高铁。为什么要去上海呢?又因为他们都去过上海,就好像上海这地方和他们很熟,熟得和他们自己所在的城市一样。

  进了高铁站,时间还早。赵北瓜透过玻璃看到站台的地上有蓝黄绿三种不同颜色的线,他盯着三条线望了半天,不知道什么意思。李桂兰也伸头朝高铁站里望,心里嘀咕,“这车站盖的,真不小。”

  李桂兰已经退休十年,平时很少出去闲逛,更不要说出远门。她上一次去外地是2001年,坐火车去上海。李桂兰还保存着那张车票:连云港东到上海,2528次,新空调硬座普快。足足坐了一夜,她数着,路上一共经过了19个站。车上的人跟下饺子一样,上厕所都挤不过去,一路上脸憋得通红。朋友们让她带东西的纸条也被挤掉了,回来挨了不少埋怨。

  上了年纪的李桂兰,总是回想过去的事情。李桂兰又想起她年轻时,墟沟铁路那边有个“0公里纪念碑”。陇海铁路从那里出发,横跨黄淮平原、黄河流域、渭河流域、黄土高原,一路飞奔至甘肃省兰州。上世纪80年代“0公里纪念碑”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上面刻了“0公里”三个字,简陋得很,很多旅客在那里拍照。后来用花岗岩又重新做了个标志,这下气派了,旁边还雕了几条龙。去那里拍照的人更多了,大多是从火车上下来的外地游客。李桂兰记得她中师毕业时,也和一帮同学去那里拍过相片。一张是合影,一张是自己单独的照片。那张单独的照片她送了好多同学,每一张都在后面规规矩矩地写上毕业寄语。她不清楚那些照片,她的那些已经古稀之年的同学保存了没有。总之,那张承载年轻记忆的照片,她是没有了。原本,照片是夹在一本《外国文学欣赏》里。后来,连书带照片都称给了收破烂的。一晃,孙子都十岁了。活着活着就老了。

  想到这里,李桂兰叹了口气。赵杨在撕一包薯片,赵北瓜在找身份证。

  闲着也是闲着。李桂兰忽然想对他们讲讲当年她去上海的情景。李桂兰知道,他们都去过上海,时间不同,眼里的上海不一样。李桂兰就是想说说。

  赵北瓜漫不经心地听着,赵杨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食物上面。

  “哪要那么长时间?我上次去上海,大巴也就六个小时多一点。”李桂兰刚开个头,就被赵北瓜打断了。

  赵北瓜在一家公司干出纳,平时很少出差。偶尔的几次出差,都是科长不想去,让工作还算踏实的赵北瓜去。每次有出差任务的赵北瓜回来都很兴奋。出发前就兴奋,这种兴奋一直延续到回来以后的一个星期。

  “我不知道大巴快?不是钱花得也快!”李桂兰对儿子打断她有点恼火。李桂兰是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人。这次,怎么说她都不愿意出来旅游。赵北瓜说,这票是单位发的,不去就浪费了。一听说是发的票,李桂兰这才来。到她这个年纪,能占的便宜尽量都占着。上次,她排了一上午领了五个鸡蛋,还动员老伴也去。老头哼了一声,不搭理她,自己去苍梧公园遛弯了。

  赵杨把薯片扔在一边:“我要吃炭烧味的,怎么买这个味道的?”

  “不吃拉倒。”赵北瓜瞪了他一眼。赵北瓜自己开始絮絮叨叨地说起上海。

  “我不听,谁没去过!”他也是刚开头,就被儿子打断。四年级的赵杨,已经有叛逆的苗头了。他不怕赵北瓜,却害怕妈妈。赵北瓜的媳妇自己开着一家公司,雇了五六个人。经济基础永远决定上层建筑,赵北瓜在家里没地位,李桂兰有事也不和儿子商量,都是找儿媳妇商量。

  赵杨说:“我和妈妈坐飞机去上海,一个小时就到了。”

  赵杨又说:“飞机好,免费发吃的、喝的。”

  赵北瓜望着李桂兰,李桂兰望着赵北瓜。他们俩都没坐过飞机。

标签:飞机;李桂;上海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