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王原,王原,一台超限车无视拦截,恶意冲卡,我已拍照记录车牌号,请迅速调取车辆相关信息和位置数据,听到请回复。”在南京超限检测站24小时岗亭值守的市交通综合执法局四支队执法人员接收到超限车辆冲卡预警后,急忙奔往门口进行拦截,并用对讲机呼叫同事支援。
收到呼叫后,执法人员王原打开“综合执法”APP,查询车辆当天的历史轨迹并确定大概的行驶范围,通过“地图监控”功能对该车进行实时跟踪,很快便锁定了目标。最终,该车在辖区内一处工地被查获,执法人员向驾驶员耐心讲解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并联合交警部门对该车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随着疫情逐渐放缓,公路施工和一些基建工程陆续复工,抱有侥幸心理的超限车辆也随之增加。针对这一情况,南京交通综合执法部门不断探索尝试新模式,利用好“科技”这一重要抓手,将科技与执法相结合,实现执法手段的优化升级和执法范围的延伸扩展。
下好“本手”,稳中有序开展路面执法工作。强化24小时治超预警岗亭值守,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提升超限车辆拦截率。同时,与交警部门积极开展“前后协同”执法,加强“不定时”流动执法,灵活调整作息时间,根据辖区内货运车辆运行频次和轨迹,以及动态称重检测系统的信息推送,随时随地开展路面检查。今年以来,全市普通国省道平均超限率较往年呈下降态势。
追求“妙手”,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治超升级。在大数据时代,充分运用北斗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监管等科技手段,提高了执法效能,提升了执法精度,最终实现治超升级。“综合执法”APP和不停车动态称重检测系统是治超的两大重要法宝,执法人员可以随时使用执法终端,利用大数据筛查,梳理汇总车辆的运行频次、位置定位和运行轨迹,让超限超载车辆无处遁形;不停车动态称重检测系统则利用电子眼取证和动态称重,实时预警超限超载车辆,直击当事人恶意闯卡、现场取证困难等传统执法的难点、痛点,为后续非现场精准执法夯实基础。
避免“俗手”,主动延伸打击保障公路安全。为保护公路完好、安全、畅通,执法人员主动延伸打击范围,以大概率思维避免小概率事件,未雨绸缪,防范超限超载风险和安全生产风险。依托“路政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系列活动,联合属地交通运输执法部门对码头等货运源头企业进行走访检查,切实督促企业和相关单位落实安全责任。
治超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南京交通综合执法部门将继续贯彻协同执法的工作理念,加强执法合作力度,坚持“科技+执法”,实现治超的精准化、规范化,主动出击延伸打击范围,保障公路安全和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