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治理公众委员作用,将城市治理的触角延伸向公众,让城市治理公众委员的履职“实”起来、联系群众“密”起来、民声民意“聚”起来、基层协商“顺”起来……近日,南京建邺区首个“城市治理公众委员之家”在沙洲街道“落户”,“公众委员之家”的打造,不仅搭建起公众委员履职的平台,更是开辟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载体,打通城市管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街道城市治理公众委员、人大代表共同为城市治理工作建言献策
沙洲街道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打造‘公众委员之家’,可以让广大群众更接近城市治理,更直观地监督街道城市治理工作,更直接地提出意见建议”。为了坚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格局,街道紧扣公众委员“公”的特点和“众”的优势,提出了“公众参与、交流沟通、合力共治、创新实践”的十六字工作方针,由街道各社区推荐出退休老干部、人民教师、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人大代表等加入“公众委员之家”为城市治理工作,建言献策。
沙洲街道城市治理公众委员工作机制、工作法则
据了解,在“公众委员之家”推进过程中,沙洲街道不断完善公众委员参与城市治理工作机制,以“公众委员之家”建设为依托,建立“1126”工作机制(内容如图),深化“公众委员”参与同时,逐步向规范化提升迈进,在《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三联”“四融”工作法,“三联”,即:由公众委员参与监督,城管部、执法中队加强日常执法三方有效联动,“四融”,即:实现城管网格、社区、商家和物业四方力量,形成城管网格发现问题,社区引导督促、商家联盟自治、物业提供服务的工作融合。通过“三级”联动、“四方”融合的方式,多维度做好区域、领域内的市容管理、环境卫生、城管执法、垃圾分类等。截至目前,“公众委员之家”共参与解决各类城市治理问题223件(其中,取缔店家倚门出摊、占道堆放96处,规范餐饮店依法经营49家,沿街晾晒17起,立案执法20起,拆除违章搭建19处,拆除违规户外广告、清洗不洁门头22处)。
“公众委员之家”的墙上张贴着公众委员参加的活动
沙洲街道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城市治理公众委员是一项“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随着“公众委员之家”的不断丰富与深化,街道公众委员们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友邻、亲朋和城市志愿者、专业技术者等身份,积极宣传城市治理的有关政策和精神,搭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沙洲街道城市治理“公众委员之家”
沙洲街道将持续提升“公众委员之家”参与度,引导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城市治理,共同监督和制止违规行为,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街道及职能部门把有序整治与长效管理、提高为民服务结合起来,切实将城市治理特色做法转化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使居民获得更幸福、更宜居、更有品质的城市环境。
侯玉林 陈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