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尹丹丹)不久前,在华夏保险总精算师李建伟的直播间里,南京市民戴威通过直播平台了解到家庭金融保险配置的相关知识。戴威告诉记者:“看直播,了解保险产品,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当前,直播带货俨然成为一股热潮,受到各行各业的热捧。受疫情影响,保险业服务日益线上化,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保险从业者也通过直播形式叫卖起了保险。
保险行业追逐直播风口
5月9日,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举办了一场直播见面会为保险产品带货,累计观看人数超110万,带货成果近1000万元。
5月18日,华夏保险总精算师李建伟的直播间也吸引来超过91万人在线观看,并以超4亿保费的成交额创下保险直播带货新纪录。
随后,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也走进平安管家APP平台直播间,直播1个小时,累计观看人数达到了102.9万,预估未来3个月转化保费达到了1.6亿元。
除了保险高管,保险代理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直播平台上。记者打开抖音APP,搜索“保险直播”时,便看到刘朝霞、叶云燕等保险代理人的宣传。记者注意到,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是直接推出“梦工厂红人计划”,用以孵化保险行业的网红。
保险直播兴起的背后,不难看出疫情已倒逼保险行业变革商业模式,加速线上化布局。新风口下,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场景平台已成为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的营销新阵地。
线上卖保险,合规是道考验题
保险直播带货看似热闹,但业内人士认为,作为金融产品,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带的“货”不同于日常消费品,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也容易引发乱象及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首先是资质审核的问题。去年底,银保监会下发《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从业人员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内容,应由所属保险机构统一制作。从业人员也应在营销宣传页面显著位置标明所属保险机构全称及个人姓名、证件照片、执业证编号等信息。显然,当下诸多保险直播带货的热播平台,疏于执行该规定的不乏其人。
其次是产品信息真伪问题。有些保险主播在卖货过程中,会采用夸大收益、饥饿营销等方式获客,比如使用“全国疯抢”、“手快有手慢无”、“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等词汇,有强烈的诱导性,误导冲动消费意图明显,存在违反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法规及广告法之嫌。
戴威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有主播在推销保险产品时,会以极其夸张的语气让大家疯抢。“甚至有主播说‘什么都能保’、‘得了病也能买’之类的话,对理性消费者来说,语言虚得难以接受。对非理性消费者来说,很可能就会因轻信而盲目下单。”
业内人士指出,做好直播带货,必须保证持续、优质、符合监管要求的内容供应,否则难以维持持久的流量和粉丝。如果为了吸引粉丝,在促销中夸大其词,甚至抹黑竞争对手,不仅违法违规,也难以取得长久收益。因此,保险业直播带货模式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保险营销员以个人名义使用,更需要凭借公司的力量或团队合作来推进,不仅要有专业化的运营能力,还要有专业的产品链供应系统。
监管机构关注保险营销乱象
针对保险直播卖货热现象,也有监管机构泼出一盆“冷水”。6月1日,河北银保监局表示,将专项治理整顿短视频直播平台保险营销宣传时存在的种种问题。
日前,银保监会下发的《2020年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方案》也明示,将对保险中介机构互联网保险业务销售乱象进行整治,重点包括:保险中介机构是否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误导、虚假宣传等行为;保险机构合作的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经营活动是否仅限于保险产品展示说明、网页链接等销售辅助服务,是否非法从事保险销售、承保、理赔、退保等保险业务环节等。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业应该坚持线上线下一致性的监管思想,在遵循互联网保险营销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