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一幅画,在浓墨重彩与轻描淡写之间,往往藏着最深的智慧。留白,这个绘画艺术中的独特技法,却在不经意间,为我们揭示了学习与成长的真谛。
我的小孙女在苏州新海小学上五年级。在学习的道路上,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学霸”,成绩不拔尖,也从未刻意追求名列前茅。然而,她对待学习的态度却令人钦佩。课堂上,她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讲课,那专注的眼神,仿佛要将知识都牢牢 “吸” 进脑海;回到家中,她雷打不动地准时完成作业,哪怕感冒发烧,身体不适,也依然会坚持。正是这份踏实与认真,让她的成绩始终能达到优秀的水平。
一次语文月考,她只得了 86.5 分。当她开心地告诉我 “这次语文月考也得了优秀” 时,我满心疑惑。在我的认知里,90 分以上才称得上优秀。孙女却笑着向我解释,高年级语文考试因有作文,85 分就定为优秀了。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的固有观念或许有些刻板。而更让我惊讶的是,孙女在学习上的从容与淡定,她没有因为分数未达某个标准而焦虑,也没有盲目地追求更高的分数,而是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在学习之余,孙女最爱的便是画画。从她小时候拿起画笔的那一刻起,对绘画的热爱便如同一颗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且从未停止生长。多年来,无论学习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画画。课外补习老师也发现,她不仅对画画充满兴趣,还颇具天赋。老师为她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从花鸟开始,逐步过渡到山水画、人物画。
有一天,我看到孙女的一幅花鸟画,画面栩栩如生,花朵娇艳欲滴,鸟儿灵动可爱。然而,在一根原本漂亮的树枝上,笔触却戛然而止,只画了半根。这突兀的 “不完整”,让我觉得这幅画存在遗憾。我忍不住问孙女缘由,她却像个小大人似的,一本正经地说:“爷爷,你不是一直在写书法吗?难道你不懂,画半根树枝,这叫留白,留白,是让这幅花鸟画更有意境、更有丰富的想象!”
孙女的话,如同一束光,瞬间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是啊,留白,是绘画艺术中极为精妙的一笔。它不是残缺,不是不足,而是一种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智慧。那未画的半根树枝,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树枝的全貌,想象它延伸向何方,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
其实,学习与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追求知识与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填得越满、学得越多就越好。于是,许多孩子的周末被各种补习班填满,他们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却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与好奇。而我的孙女,她没有盲目地跟风去参加课外补习,而是在学习之余,尽情地享受绘画带来的快乐。在绘画的世界里,她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也学会了思考。这种看似 “留白” 的学习方式,反而让她保持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留白,是一种从容的心态。它让我们懂得,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不必急于求成,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就像孙女对待学习成绩,她没有因为分数的高低而患得患失,而是专注于学习的过程,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这种从容,让她能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状态,稳步提升自己。
留白,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思考与沉淀的时间。在孙女的绘画中,留白让画面更具意境;在学习中,适当的留白则能让我们更好地消化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张弓,拉得太满容易折断,只有张弛有度,才能射出最远的箭。
看着孙女的成长,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在教育观念上或许真的需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再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优秀与否,不能再让孩子的生活被各种学习任务填满。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孩子在 “留白” 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与兴趣之间找到平衡,在忙碌与闲适之间找到节奏。
留白之美,美在含蓄,美在想象,更美在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愿我们都能学会留白,在学习与成长的画卷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生命之画既有浓墨重彩的绚烂,又有留白处的悠远意境。